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雅士离不开酒,刘伶贪饮,李白醉眠,或酒催诗书,或超凡脱俗。英雄豪杰更是离不开酒,一百单八将中的武松,不论是景阳岗打虎,还是醉打蒋门神,“倚八九分美酒神威,仗千百斤英雄气力”,自是威风神勇。
《水浒传》描写景阳冈武松打虎,未写打虎,先写饮酒,故事情节就在武松和酒家的对话中逐步展开。首先是兴趣和好奇。武松不禁问到:怎的唤作三碗不过岗?酒家解释之后才疑团顿消。从武松“端的好酒”的反映中便可得知店主劝告顾客以三碗为限并非故弄玄虚,堪比今日之小茅、小五。于是,武松是越不让喝偏要喝,一连吃了十五碗。“我却又不曾醉”,“却不说三碗不过岗”!由于作者的成功铺垫,使人们误认为武松打虎乃是借助酒力,其实这喝酒和打虎是两场戏,之所以能够衔接起来,是因为酒添壮士英雄胆。书中写道“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要不是性命攸关,求生本能的迸发以及平时练就的功夫的暴发,任你是再好的酒量,早就不是武松打虎,而是虎吃武松了。
如果说人们因敬佩武松打虎,称他为英雄,到醉打蒋门神,义夺快活林,还算是好汉的话,而到了醉打孔亮的时候,哪里还有一点英雄豪杰的影子?武松先是要酒要肉,后来借酒耍横,蛮不讲理,先打店主人,再打孔亮,抢人酒肉,继而带醉沿溪而行,用朴刀砍狗,“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诗经"小雅》有“是曰既醉,不知其秩”。想当初,堂堂打虎英雄是多么风光,现在竟然不能杀一犬,何等狼狈!要不是宋江觉得“这人也象是一个好汉”,认出并救下他的话,早就被人打死并烧成灰烬了。想来人生有得意时,亦必有失意时。
酒并不总是给武松带来危机。在十字坡武松借酒发挥降服母夜叉孙二娘时所表现出的清醒与机敏,说明武松不仅仅是一个只知耍拳弄棒、喝酒打架的莽汉。武松在醉打将门神前要求施恩出得孟州城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请他吃三碗酒,称为“无三不过望”,此句,恰恰是从“三碗不过岗”脱化而来,时隔日久,武松依然记得并能灵活运用,又表现出他洒脱、风趣的一面。
落霞与孤鹜齐飞,精华与糟粕共存。武松不仅是一个打虎英雄,也是一个嗜酒勇夫,从景阳冈到十字坡,从快活林再到孔太公庄,罩在武松身上的光环逐渐暗淡,贪杯生事的缺点逐渐显明,唯其如此,才使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独特,从而在艺术上实现了武松与酒的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武松形象。
美酒先成就了武松,后又折倒了武松。《论语》曰:唯酒无量,不及乱。又曰: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是其谓也,实不易也,尤其是在一个“三杯酒相熟”的国度,则更为不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