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在周口喝妈糊
有人说,关于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缘于美食而终于美食。 我想说,对于不是家乡的异地印象深与浅,也往往取决于对当地特色美食的接受程度。 “三皇故都”周口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得不得了,但我对她的好感,却是由一碗胡辣汤和一碗妈糊诱发的。这是一种通过舌尖沁入肠胃渗彻周身的好感,不是有些玄妙遥远的伏羲女娲老子可以比拟的。我丝毫没有对“三皇”大不敬的意思,只不过是俗人的一种俗感觉而已,意识形态在胃口面前有时不得不退居二线。 周口的美食不少,胡辣汤说过了,这里说说妈糊。 2021年元旦是在周口过的。放弃休假陪伴我的老朋友小韩兄弟对我说,你来过周口三次,本地美食也品尝得差不多了,但有一样小吃你还没有尝过。他指的就是妈糊。为了满足我肠胃的好奇心,2号一大早,他驾车拉我直奔市区内一家有名的妈糊店用餐。 听小韩介绍,“妈糊”为周口鹿邑县独有特色美食之一。当地俗称“妈糊子”。以地产黄豆、小米为原料磨碎取汁煮成。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于乳汁,故名妈糊。妈糊的加工过程要求相当严格,对泡豆、清洗小米都有很规范的要求,豆要泡的软硬适宜,否则泡轻了磨的豆末粗细不匀,泡过了做出来的妈糊寡淡无味;淘洗后的小米不能有糠皮,以免粥发苦。泡好的小米、大豆,分别用石磨磨浆。然后,加水过箩沉淀澄清,滤去上面的清浆,如此几遍,直到面浆汁干净无渣为止。烧制妈糊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火候要适中。火大了,会煳;火小了,熬出来的粥色泽不鲜。传统鹿邑妈糊,具有豆香、小米清香的混合香味,乍看仿佛是一碗酸奶,喝完不沾碗、不粘嘴、不沾勺子。为了适应更多人的口味,店主还会在盛好的妈糊碗内撒上芝麻,加上一小撮煮好的五香黄豆和芹菜粒。 其实,说起妈糊,还有一段与老子相关的传说呢。老子就是鹿邑人,鹿邑原来叫苦县,有一年苦县先涝后旱,庄稼减产甚至绝收,只有两样庄稼——大豆和谷子神奇般地活了下来。不少人家把仅有的一点谷子和大豆留给老人和小孩,青壮劳力出去逃荒或打工。一天,苦县县城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腰里挂一个药葫芦,手里拿一根赶牛鞭,他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挥,鞭子甩得啪啪响,嘴里说:“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这个老头就是老子。人们经老子的点化,都不再外出了,把泡好的黄豆和小米放进石磨做成米糊,既香甜爽口又能顶饥,赛似乳汁。大家约定俗成地将这种小吃称作“妈糊”,其中无疑含有对老子点化的感恩之意。 有了这种民俗文化的铺垫和渲染,顿觉眼前的这碗妈糊内涵丰富,味道大不一般。 喝妈糊,佐以油炸菜盒、油馍头(小油条),一顿实惠的早餐吃得很舒坦。 妈糊一碗4元钱,据说原来才5角钱,我想那至少也得是在二三十年前了吧。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