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家股份制银行三季报的一些分析和看法

分类: 金融行业 |
一、光大银行
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150亿元,环比二季度降低20亿,甚至比一季度也降低了18亿,还有13亿元的公允价格变动损失。贷款减值拨备余额在第3季提取10.37亿元的情况下,仍由中报的258.89下降到三季报末的238.53,也就是单季度核销约30亿元,其不良情况不容乐观,拨贷比下降到2.09%,下降0.35个百分点。虽然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增加13.8%,但本身计提不足,拨备前利润为308.5,事实上同比仅增加7.5%,如果按照调整后利润计算(即新增贷款按2.5的拨贷比提取),调整后每股收益0.52,比账面的0.57要低不少。
整体来说不理想,但对比目前0.85pb左右的估值,没啥好担心的,唯一的不确定性是港股ipo的估值。
二、兴业银行
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268.4亿,环比二季度降低15亿,连续十个季度以上的环比增长告一段落。
满意的地方主要是第三季度单季度提取拨备30亿元,虽然不及二季度的单季度60亿元,但仍然属于超额计提,前三季度提取拨备119亿元,拨备/新增贷款比例为10.6%,远远超过2.5%的计提标准,也超过任何一家其他同行,拨贷比从去年年末的2%和二季度末的2.34%提高到2.38%,对比其他银行计提不足的表现,兴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长仍然含金量十足,拨备前利润556.2亿元,同比增加26.5%,调整后每股收益2.08,比账面的1.74高出19.5%;此外是手续费收入维持高速增长,单季度取得超过60亿的净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长达到70%,比上半年65%的速度仍有5个百分点增速。
从下图可以看出兴业银行的营业收入连续环比增长已经结束,但是否进入拐点则有待观察,个人觉得概率不大。不出意外的话,由于今年的超额拨备提取,兴业银行明年的业绩增速会继续排在上市银行前列。
三、招商银行
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334.7亿,环比二季度增加2.7亿,已经连续四个季度环比增长,但增幅都不大。前三季度提取拨备81.62亿元,第三季度单季度提取32亿,为2011年以来单季度最高,拨贷比从去年末的2.16%,二季度的2.17%提高到2.21%,拨备/新增贷款比例为3%,超过2.5%的监管标准,和去年马蔚华时代的拨贷比持续下降,粉饰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由于配股,股本从215.77扩充为252.20,摊薄每股收益1.57,调整后收益1.60,比账面利润高2%,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到9.38%。题外话,虽然这两年招行的业绩很难说令人十分满意,但低位配股对于小股东来说是非常公平的,无论大股东是出于什么动机,这种行为值得表扬,和交行、兴业的低价定增损害小股东利益形成鲜明对比。
小微贷款继续高速增加,由2600亿增加到2693亿元,在增速上压倒民生银行。
预计实际核销6.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由二季度的149.25亿元增加到171亿元,增加21.75亿元,实际增加不良贷款28.2亿元,处于较好水平。但其三年以上预期贷款占比较高,资产质量有一定压力,将来有突然一次性大量核销的可能性。
四、浦发银行
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259.6亿,环比二季度增加14.5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25亿元,同比增加19%。前三季度提取拨备82.92亿元,今年三个季度单季度分别提取20.77、24.66、37.49亿元,逐季提高,拨贷比从去年末的2.31%,二季度的2.33%提高到2.40%,拨备/新增贷款比例为4.5%,大幅超过2.5%的监管标准,高于招商银行。调整后前三季度每股收益1.73,比账面收益高出8%,而三季度单季度的调整后eps达到了0.66,比账面值0.56高出17.8%
三季度净利息收入环比增加5.5%,营业收入环比增加6%,几乎没有收到钱荒影响,不良贷款单季度实际增加约22亿(推算三季度核销15.6亿元),虽然没有减缓势头,但也没有恶化的趋向。
在6月底浦发受钱荒影响暴跌时,我在博客上曾经写过题为“7.5元时浦发银行的投资价值”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29c6030101achh.html)四个月过去了,敢于在当时加仓的人们无论在股价上还是在真实的股权收益上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浦发以出色的三季报证明了对公银行也有春天。
五、民生银行
应该说民生银行的三季报相对众人的预期是最差的一家。
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276.86亿,环比二季度减少17.26亿元,比一季度也减少了12亿元,单季度提取拨备19.5亿元,比起一季度的40亿和二季度的68亿有所减少,由于大量核销,拨贷比从二季度的2.49%下降到2.28%,算上核销,前三季度推算新增不良贷款约80亿元,同比增长75%以上,增幅比较大。营业收入不及预期的主要情况是受钱荒的影响超过预期,净利差持续下降,以及受银监会规定,大幅甩卖非标资产。
但仔细看来也有亮点,一是个人存款环比增加超过6个点,二是在甩卖非标资产虽然带来了收入下降,但也带来了风险资产下降的好处,核心资本充足率由年初的7.8%增加到三季度的8.18%。我个人推测由于可转债迟迟不能推进转股,核心资本受压,民生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发缓了规模扩张,如果被逼到必须在1pb左右融资,那就很被动了。虽然三季报拿出来单看非常不理想,但从前三季度来看,其增速也不算太低于预期。
http://s5/mw690/001DeGuTgy6DTUvGW7Wb4&690
http://s4/mw690/001DeGuTgy6DTUw3XeXb3&690
对三季报的个人简单总结:
兴业银行是预期95分的学生考了90分
招商银行是预期85分的考生考了85分
民生银行是预期95分的考试考了75分
浦发银行是预期75分的考生考了85分
光大银行是预期65分的考生考了65分
另外感叹一下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的记忆之短暂:由于投资高溢价的招商银行而导致的回报率不理想至今其实也就3、4年的时间,但人们貌似都已经完全忘记了。预期今年每股收益1.5-1.6的民生银行,竟然一度每股股价超过了预期每股收益2.1左右的浦发银行。当然也许民生银行将来的发展确实对得起这个溢价,但这里潜在的风险是:民生银行即使符合预期甚至超预期,也已经体现在溢价中,而一旦发展略不如预期或者浦发高于预期,那么不是民生估值下降就是浦发估值上升。
再拿光大银行为例,其实三季报也很不理想,但我完全没啥担心的,估值这么低,就算三季报再差一点也体现在股价里了。
本人持有以上所有股票,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可能,只对本人投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