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将成亚洲MDI生产中心

(2011-07-07 22:54:51)
标签:

转载

2011年06月10日 14:08
普华咨询分析师:吴姗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MDI新产品研发及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大,中国MDI行业在跨过经济危机的影响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产能逐年扩张。但经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后,国内MDI发展速度将有所减缓,等待下游跟进。与此同时,各生产厂商依旧看好行业未来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后的需求潜力报以乐观态度,依托中国综合环境优势继续大力新建MDI装置,中国将发展成为未来亚洲MDI的生产和供应中心,万华扩张脚步尤为迅猛,最近又再次宣布宁波60万吨扩产计划。各方不甘示弱的竞争,也就造就了未来几年中国MDI产能版图的巨大变化。


 

http://img.ifeng.com/tres/finance//upload/images/2011/0610/141029/49_4134413_e9677b1e6b98bc2b4af25c3c322e3ed4.jpg

其中部分悬而未定的,建成时间以一般建设周期计算。

目前中国已投产的MDI装置集中在中国东部山东烟台和上海、浙江。万华已将根据地山东转至宁波大榭岛,一方面是配合产能增加需要,另一方面拓展地理层面上的供应优化,通过新生产基地来增强华东和华南地区的供应,扩大客户群,由此可见万华与BAYER、BASF等外企的正面竞争将越发激烈。

上海则是外企首先考虑之地,各方面机制更加成熟,市场化较为充分,同时中国多数下游客户集中在华东、华南,又可以触及华北,地理优势较为明显。

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未来需求增长一直保持乐观态度,包括后期东南亚地区新兴国家的增长需求,而中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也促使各个工厂在中国大举新建,为未来的蛋糕提前准备盘子分享。从下面的图表我们就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新增产能分布:未来中国产能扩张重心依然在山东、上海、宁波三个主要生产地,而重庆BASF装置则在内陆重庆,依靠长江。

为何国内MDI产能已经如此巨大,但仍有公司不遗余力大举建设?一个是规模效应,你有一个师的兵力,你就是师长,你有一个排的兵力,你就只能是个排长。规模上去了,才能有话语权,并摊薄成本。而且MDI建设周期较长,厂商需要提前考虑以应对未来需求增长。

扩产对市场的影响

供应格局改变:现在MDI主要消耗行业较多分布在东面和南面沿海地区,而经济形式和人力成本迫使很多工厂从沿海地区迁入内陆地区,这就不得不提到重庆BASF,四川、重庆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较大,不少企业在当地建厂,包括冰箱、汽车,还有成都计划发展的鞋都,这些会支持原料需求。BASF重庆工厂占地利因素,对其在西南甚至西北地区销售有利,部分产品也可通过长江运输,同时覆盖长江沿岸需求区。或为BASF上海工厂输血,支持上海工厂出口。

万华和BAYER则还会维持内需和出口之间的平衡,但万华未来向海外发展的力度必将越来越大,否则无法消化自身产能,同时万华可以借助博苏装置的销售通路供应欧洲市场。HUNTSMAN则可能将中国装置作为供应亚洲的一个生产基地。毕竟在中国BASF、BAYER、万华已经抢占先机且致力于此,三足鼎立已成,HUNTSMAN继续投建MDI已无优势可言,从他与万华合作PO装置来看,HUNTSMAN未来发展方向将是高端系统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原料供应商。

万华投资建设60万吨丙烯装置,及后期进入丙烯酸涂料市场的计划,也昭示着聚氨酯行业只是万华借力发展的平台和基础,其目的是逐渐成为国际性综合性化工品供应商,未来也许会通过并购、入股等方式介入其他行业。

进出口保持动态变化:进口量增长量趋缓至逐渐平稳,2016年以后进入下降趋势,一方面产业整合会导致工厂集中度越来越高,其产品供应商和采购量保持稳定;另一方面欧美地区和中国市场的价格差和汇率问题都将抑制对欧美货源的需求,国内工厂也可弥补进口需求。

出口则呈现逐年增加,主要受国内产能增加速度大于下游消耗速度,需出口对多余产能进行消化;二是下游部分行业国内基本饱和,工厂受新兴市场吸引而转移,部分生产原料需求转移至国外;三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销售利润高于国内,厂商出口意愿较强。

价格受行业垄断影响:这个是所有在这个市场的人都关心的问题,理论上将市场供应增加,会导致价格下跌。但是这是在完全竞争、非垄断的前提下的,基本上现在只能用于贸易商占主导地位的散货市场。根据今年的市场情况分析,后面几年下游终端行业都将逐渐进入洗牌期,大者越大、强者越强的局面将在各个行业出现,那就意味着厂商直供客户的增加和稳定性增强。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厂商也在逐渐摆脱对中间商的依赖,直接接触中型或大型的客户,毕竟当企业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对供应稳定性的要求将十分看重。

这两年中间商的盈利空间基本很少,成本倒挂已成常态,且中间商没有向下转移成本的能力,故未来中间商对产品的参与积极性也将降低,同样导致市场直供比例增加。直供增加就意味着厂商定价的话语权更大,市场进入几家垄断的趋势。所以,厂商价格只能说未来变动将较为平稳,提涨当然也会更加坚决,因为他的直供客户比例增加,客户转移成本的能力就增加。

各供应商之间的制约也并不能促使价格下降,因为竞争的只是市场份额,不是利润,打价格战不是理智的企业会选择的行为。

综合国内情况而言,国内MDI产能扩张,但下游市场容量增速趋缓,故MDI供大于求的趋势将越发明显,市场价格降低。但随着厂商对市场货源的控制力增强,导致后期市场价格变动趋于平稳,涨价时供应商定价话语权更强,态度更为坚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