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颜值也要美丽心灵

(2015-05-03 20:53:44)
标签:

杂谈

观众去电影院干什么去了?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观众看电影,是购买行为,不是其他行为。这是另一个基础性问题。
观众挑选电影,和挑选其他商品没什么不同,都要求对得起自己掏出来的钱。要说唯一的不同,就是希望在赏心悦目的娱乐之余,获得某种人生教益、灵感和警示。关于这一点,只有霍华德劳逊说的最明白:观众对电影的人性诉求是获得对“人的新认识和人类关系的新发现。”
电影娱乐性和喜闻乐见特征,是必不可少的。故事大师的本领,就是同样的故事,你换他来讲,就会像磁石一样“魔怔”观众;换你未必行。娱乐性也是电影工业立足的基石。身为行业一员,不研究观众(顾客)兴趣,只研究自己的兴趣,替别人做主,走不远。
电影的人性观照,也同等重要。一部电影里没有人类需要的精神营养,不免会被人低看一眼,也不会大红大紫。
所以可以确认,文艺片和商业片的说法,是伪命题,是遮羞布。只有好故事烂故事之分,只有好片和烂片之分。
从新浪潮艺术家就一直说,电影是我的地盘,我任性,我做主。
可观众和电影投资人(老板),却固执地认为,不行,我既要颜值,也要美丽心灵。
当一部电影只有赤裸裸的娱乐性的时候,他们就会问:说好的秀外慧中呢?
当一部电影只剩下干巴巴的思想和严肃的教育程式感的时候,他们又会说:长得不好看,你干嘛不自己呆在家里?
所以回溯并不长的100多年电影史,我们自己都笑了。
《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阿凡达》、《克莱默夫妇》、《雨人》、《廊桥遗梦》、《生于7月四日》、《国王的演讲》、《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美丽心灵》、《肖申克的救赎》、《卡萨布兰卡》......究竟是文艺片呢,还是商业片呢?
好故事必须是秀外慧中,这是一个关于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哲学命题。做电影需要这样的哲学和智慧。
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智慧和哲思,观众叹服了,老板也笑了。
不差钱有抱负的老板说:对,我要的就是这个!不然我为什么要投电影?我投电影就是要塑造人心,提升人的精神逼格,否则为什么淌这趟浑水,冒这个风险?我大脑锈抖了?痴线了?颜值和美丽心灵我都要,因为我是有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商人!
坚持文艺片小众追求的,就好像一个姑娘说,我心灵美,我怕谁?其实这话有潜台词,经不起琢磨。通常的情况我们会发现一些偏狭的个人立场,也会发现一些利益自保的孔雀开屏背后的故事。
欧洲的“文化例外”和国家补贴政策并不能够让欧洲电影起死回生,找回欧洲戏剧辉煌的荣耀,此路不通。
而秀外慧中,却可以让电影成为“群众艺术”(贝拉.巴拉兹)的“梦中情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