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左耳是最近青春片引起广泛争议的一部电影。
一方面,故事市场弹性非常好,另一方面引发很多人诟病,豆瓣评分也不高。
我们试图客观分析一下这部影片的内部构造一些特点,来解释影片作为唯一一部在同一个档期内可以和好莱坞动作大片厮杀的国产强片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进行讨论,票房最终有多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从目前我们的产业现实来看,既能够取得高票房,又能获得圈内外交口称赞的影片确实不多。比如阿凡达来了,圈内外集体震撼,口碑与票房起飞。但地心引力来了、变4来了、速激7来了,评价就出现了分化。有人会说,这些电影,除了技术,有故事吗?有人心吗?
其实,研究一下100年世界电影在好莱坞的产业发展经验,就会清晰发现关于电影故事讲述方式,从欧洲深厚的剧场经验出发,吸引观众的故事通则的1.0、2.0和3.0第次加强的版本形态。
第二次电影革命后期和2000年之后,是好莱坞电影故事版本升级的两座重要分水岭。标志性的电影作品,一部是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在传统故事讲述手法中,更多引入了闪回,内心精神活动和潜意识表现、形象象征主义的东西,拓宽了故事表现的灵动性,跟上了观众文化知识体系的更新发展需要;另一部就是卢卡斯在70年代创造的以科学幻想为基础的大片模式,以至于在好莱坞现实题材电影井喷之后面临的主打产品模式创新,在2000年以后,成为维持好莱坞电影工业霸主地位的看家品种。
说大片里没有故事,没有人心,实在是一种误会。
大片需要建立更加复杂的戏剧冲突模拟体系,需要建立能够让观众信以为真的虚拟的社会体系法则,也需要在吸收既往全部好莱坞讲故事吸引观众兴趣的看家经验。
只有技术的电影,观众是不会感兴趣的。卡梅隆对这一点,深有体会:“观众永远不会关心,你的故事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永远会关心,你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换个马甲,观众还是会区别好故事和烂故事;被马甲迷惑的,往往是圈内的自己人。
比如说,《阿凡达》创造了双引擎大情节故事的出色范本,爱情和任务选择牢牢结成同盟,主人公和阿凡达组成了“超级英雄”肉身和机械战士的真身,也就是复合主人公形象,把故事的超级对抗,故事结构的推进,情绪线的爆表值,都推向了极致。故事采取标准的三幕结构方式,加上计算机模拟生成的超级视觉系统的助力,让动作和爱情类型在大情节冲突框架下,把故事吸引力做到了顶棚。
很多人会说,《地心引力》没有故事,没有戏剧冲突形态,没有传统的故事段落结构,纯粹是导演艺术和计算机影像技术的玄技舞台。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地心引力依旧采用了“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戏剧冲突模式来推动故事,是好莱坞最擅长的求生类型电影的高端产品。电影里不仅前置了戏剧性“危机”,而且走出危机的全部故事推动,依旧是依据主人公和环境、和飞船操作系统的选择反应以及与幻觉中的与伙伴亡灵的互动,实现了场景内较高密度的戏剧冲突形态。并且由于戏剧冲突系统质量的作用,标志性的“形象象征系统”出现在故事里——主人公进入废弃飞船暂时获得安全后,犹如回到母体的婴儿造型出现,配合失重状态的真实环境,令人印象深刻。此片观摩,引发我写出了《电影故事里14种戏剧冲突形态》一文。只不过,由于故事文化背景不同,由于中国内地观众和北美市场观众审美差异,这个故事远不如北美市场反响那么强烈罢了。
相反,《环太平洋》和《变4》,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响程度,又会超过北美本土观众,这就是不争的市场差异。
《变4》在中国市场的火爆,除了80后父母带领上下两代人,在暑期亲子档去影院重温儿时梦想这个外部原因,故事在冲突体系创新上,也可圈可点。
在这部大片里,看不到《阿凡达》那样的中规中矩的大的体验段落运动痕迹,而是保留了肉身现实人与机械战警的复合主人公推动故事,对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强大模式。故事吸收美剧创造的事件驱动、高能主人公命运必然卷入的“杯中风暴”高密度对抗模式,不可逆转的任务模式,不断挑战主人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浪涌式”冲突的体验,前浪刚走,后浪已至,始终维持高强度动作压力。如果说北美观众对这种大情节“英雄故事”感到某种套路陈旧,中国观众对这种3.0大片版本可以说是毫无抵抗能力的。
http://ww1/large/59298651jw1ernq72tp7pj20dw07gaan.jpg
至于《速激7》,作为本系列最强的一部动作电影,我们就谈三点。一是电影严格遵循了动作片以动作刺破,靠动作推动,用超级创新动作来打开故事高潮的基本规律;在影片结构构造上,也严格遵循传统的三段结构积累的经验,好看是有道理的。二是作为动作片,创造出以赛车为想象力基础的超级复合加强动作场景,在三个重要的段落节点上,凭借这些超过常规动作片场景容量4——5倍的超级的戏剧冲突动作对抗形态,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紧张度出现观众体验模式里的顶棚效应。三是硬汉故事里的人文情怀,最后10分钟的确重要。故事在激烈对抗之余,贯穿始终的是在解决多米尼克和妻子、多米尼克和布莱恩、布莱恩与妻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最后10分钟里的结局部分,就是为这几对情感纠葛画上阶段性的句号和给故事后续延续留下钩子。形象象征系统在结尾确实出现了,作为故事余韵部分,确实能够激起观众的情绪情感活动的高点。多米尼克和布莱恩“一笑泯恩仇”之后,我们真切看到了类似《甘地传》里才出现过的大写的“人”的物化象征画面。
所以说,任何艺术家有限的个人艺术经验,都不能取代观众对于故事体验的需求的微妙变化和成长。研究观众,相信市场,是中国电影产业必须补上的一课。
故事的形式特征,都是有识之士通过科学市场观察严谨的实证手段获得的;这些形式特点的总结,在大数据时代,也可以被数据信奉者用于数据模型分析。早在数年前,好莱坞就传出了引入大数据对成功电影的内部结构元素进行分析判断,解决剧本前期研发阶段价值分析的问题。但一路走下来,收效甚微。
这种结果出现,原因有二。
一是大数据方法没有捕捉到系统的科学的故事内部结构系统的正确指标,而是偏重对故事里的人物特征、类型特点和时尚创意诉求点的捕捉,还是处于“盲人摸象”的局部真实阶段,只能停留在以偏概全的阶段无法解脱。这很像《模仿游戏》里,图灵无法输入正确的英格玛机设置,就解决不了密码破译问题一样。关于故事原理,我已经不间断发文章进行阐述。即便是好莱坞,秉持这种客观故事理念赢得市场的专业人士,也是不太多的。以至于一眼粗看上去,中国和美国市场的概况,其实从优秀影片的产出比上,是差不多的。
第二个原因是,故事作为个性化艺术产品,在多数情况下满足观众体验模式的形式特点高度趋同的情况下,作为每一个故事的不同材质、不同的人物关系设置、不同的因材赋形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再聪明的机器,也不可能取代更加专业的、主观能动的人作出的判断。举最基本的例子说,计算机大数据的数据硬盘式数据输入分析结果,解决不了对于主人公如何推动故事发展,如何创造出自然独特的故事转折,如何创造全新的故事高潮感觉的系统科学个性化解释的分析判断过程,就不能依据每个故事不同的材质和人物关系,对故事可能出现的市场反应作出精准判断。
对照故事作为艺术个性化产品的创造性满足故事原理要求的“乱花渐入迷人眼”,马甲迷惑,对于已经初步掌握了故事正确的讲述方法和分析方法的人,同样依旧是可能发生的现象。
我们以《左耳》的具体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细致的相关讨论。
1、 关于故事系统设置问题
故事的系统压力设计,是故事对观众产生基本吸引力的根本性原因。如果故事压力不能锁定主人公,如果故事主人公缺乏行动力,如果故事讲述不能始终围绕故事主人公命运变化展开,故事就很难产生吸引力。
但是这并不是说,故事结构是个僵化的模式,故事的人物关系和主线与支线关系,也必须要满足某种僵化刻板的模式。
大情节对抗故事,主人公面临外部巨大压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抓住一线生机来努力解决问题。但故事的人物关系并非只能是一种设置,也并非要求故事主人公必须出现在每一个故事场景里。很多时候,支线情节允许暂时脱离主线,但必须准确按时打回到主线,形成合力,追求故事必然的高潮部分。很多时候后,除了故事主人公与主要人物的简单冲突关系,可以根据材质需要,增加故事新人物,引进新线索来创造更加复杂和丰满的故事冲突形态,提升故事冲突强度。
小情节故事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小情节故事展现的是人物内心成长的过程,故事的外部冲突刺激物,可以更加丰富灵动和富于变化;人物也可以在某些时刻缺乏主动性,需要灵魂导师角色帮助他走出执迷。凡是能帮助主人公完成成长的外部因素和人物关系设置,支线情节的引入,都可以巧妙通过故事讲述来帮助主人公完成令人信服的内心成长过程。
我们会看到,在国产优秀影片中,不论是《失恋33天》,还是票房冠军《泰囧》,抑或是2013年引发关注的《致青春》,主人公都有某种因果设定的“被动感觉”或者“支线情节”冲击主线的情况,但都没有影响观众完美的故事体验过程和情绪情感活动的连续性。
比如《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在故事开头就陷入失恋危机,自己是走不出来的,这种人物的深度执迷,必须借助导师王小贱的主动帮助,才能实现内心成长。同时某些看似无关的支线情节,实际上也都别有深意,是外在的物化教育行为,例如“8分钟约会”、与客户大款男的纠缠、客户老年夫妻在医院的一幕及其一生爱情关系回忆内容,都可以帮助主人公完成成长,并不会影响故事压力系统的集中构建。
《泰囧》中的徐朗,也是在故事开始深度执迷的人物,当然这个故事保证了主线的高度集中性,但主人公在开始,依旧是被导师王宝裹挟着进行喜剧推动。没问题,故事压力依旧质量一流。
《致青春》的故事,主题求索是高度集中的,但故事进展过程中,客观包含了很多支线人物和支线情节。编剧比较好地利用类型片元素为前两幕结构打点作基础,但故事压力始终锁定郑薇对青春意义的思考,所以当故事进展到第三幕,所有的支线情节包括郑薇和林静的爱情关系,包括老张对阮莞暗恋行为揭底,包括黎唯娟现状和小北不愿意见同学,包括陈孝正和老张见面和与郑薇缓和关系,包括阮莞之死等等,都能有效帮助郑薇作为故事的感受主体,完成对青春意义的思考,制造故事高潮。
《左耳》引发的关于戏剧冲突压力系统设计的疑问,很像《致青春》第三幕的情况。由于李珥是故事压力系统的感受主体和价值变化评估中枢,所以,当故事被李珥“邂逅”许弋桥段所刺破,那么关于黎吧啦为了追求张漾而“为虎作伥”、不顾一切直至“死证”;张漾在富有的女友和黎吧拉之间的挣扎;许弋被黎吧拉迷惑和迁怒黎吧啦和后来的堕落;张漾对许弋的恶意以及对黎吧啦的负罪感;黑人对黎吧啦的单恋和与张漾的和解,都因为李珥对许弋的“初爱”的感觉,被李珥的左耳“听到”,被李珥的青春阶段敏感的双眼看到,帮助李珥完成了青春成长的过程,也有效地求证了故事的主题,打开了故事高潮。
这就是我对原著改编过程抱有成见开始,却获得出乎意料的感觉的核心判断。
作者对于故事同一性的理解是深刻的,以至于可以打破原著不同人物视角散点透视的局限性,鬼斧神工般完成了高度集中的、以故事主人公感受主体为圆心的故事压力结构的构建的理由。对此,我非常确认和坚持,在第二次完成对电影故事的再体验严肃检验之后。
故事的阶段积累完成也是出色的。第一幕上扬价值的构建,依托黎吧啦和张漾“定情场景”,打开了技术表现视觉空间,以一场水下缠绵圆满画了个句号;紧接着的故事场景,就让毕业季家庭DV风波创造出结构逆转点,价值运动急转直下。第二幕的结构点,具有对照效应,以意外事件张漾下水救人,再现了向黎吧啦精神忏悔的视觉奇观,那一刻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忏悔,构建出故事向下的最低点和假结尾效应,青春独有的黯然和忧伤也集中制造出情绪低点。紧接着,就出现了“火柴效应”,张漾浮出了水面,点燃了第三幕青春和解的初段变化。47分钟和85分钟的时间线控制,也有良好的、易于被观众感知和接受的结构均衡感被创造出来。
作者在故事开端部分,设计出的第一人称讲述方法,对于故事压力结构的良好运营,亦有贡献。
2、 关于故事的强度设计和起承转合是否狗血问题
这个故事的豆瓣评分比较低,大部分原因是“故事狗血”。可我们可以看出,票房效应和豆瓣评分,可能多数情况是正相关关系,但也不乏出现反相关关系。
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文艺青年的故事判断,有时候可以代表普通观众,有时候不能代表普通观众,特别是在评价国产故事的时候。第二种情况,就是传说中的水军现象,叫好和抹黑的,背后都有利益之手。
非常抱歉,对于这个故事,我完全没产生狗血的感觉。
什么是狗血?完全不顾生活的客观可能和人类关系基本逻辑,才可能被称之为狗血。这样说如果还显得大而化之,我们就具体一点。
狗血不狗血,关键还要看故事讲述戏剧性要求能否被巧妙满足。
所谓要戏剧性,就是说故事的戏剧冲突张力要足,反差要大,又没有从根本上违背生活的可能性。
所谓不要戏剧化,就是说不能够程式化、僵化、扁平化、类型化、概念化,要具有足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堪称是“这一个”,而不是符号化的“全都是”。
这里牵扯了两个基本概念范畴。
一个是故事设计的强度和反差问题。大家都知道,“爱情和死亡”是戏剧和永恒的主题。故事设计不能平淡化和个人经验化,要遵循人类关系的可能性要营造反差,加大故事结构性的张力。如果说,遵循规律的强度设计都是“狗血”,很多艺术大家都难逃其咎。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李尔王》,哪一个不可以被按照这种标准被冠以狗血?
我们发现,《左耳》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处强烈的剧情推进和逆转,都充满了这种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可能性,故事场景构造是清晰的,推动是强有力和冲突密集的,人物命运变化是大开大阖的。正因为如此,所有这些被李珥主观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故事变化,才可以以李珥为感受主体,作用于观众的体验过程。故事给观众的感受,才是富于戏剧性变化的、足够强烈的,对于主题的求证,也才可能是强有力的。最直接的检验标准,就是故事高潮部分的情绪情感活动,能不能达到移情的瞬间能量——故事结构经典、材质足够强才有可能收获这一结果。
故事就是如此。故事是关于人的“激变”过程,不是“小桥流水人家”,也不是“请客吃饭绣花”,而是足以导致意义思考的非常强烈的人物命运的变化。
二是故事狗血不狗血,还要从人物性格、环境以及戏剧冲突的重要转折点设计上进行判断,这也是被总结了将近2500年的历史经验,不是我个人的杜撰。早在希腊戏剧阶段,就有一种说法叫做“飞来的机器”。就是当大量的违背生活真实的性格设计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作者只有借助“神力”来制造逆转。舞台上会出现载着神仙的吊篮,为众生评判是非,制造剧情的逆转。
在我们的电视剧家庭剧品种里,存在大量的注水情节。人物见面就是无休止的大吵大闹,整个剧情里充斥着毫无意义的对白,剧情停滞,关键地方转不过来,就要不顾人物性格制造人为逆转:跳楼、撞车、寻死觅活。这就是典型的“飞来的机器”。
《左耳》的人物虽然反差强度巨大,但是不能说他们身上的性格特点没有生活依据和生活可能性。黎吧啦隔辈抚养的家庭特征,决定了她必须靠自己谋生,青春期的反叛造成的不羁的性格特点,并不能代表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坏孩子。相反,她比一些乖孩子更直接大胆表达生活诉求,也有自律的底线。她会执迷地做坏事,也会守身如玉忠实于爱情,同时也能感受到友情的重要,会和最好的朋友分享秘密。张漾的无端仇恨感,在因果上会显得有些过于刻意设计,但从整个人物的转变和负罪感的最终解脱,也成为李珥完成青春意义思考最重要的物料之一。关于黑人和小表哥形象的设计,以及许弋表面光鲜实际缺乏抗压能力的性格特点,都是这个时代商品意识挤压状态下,青春期可能遇到的问题。
所以这个故事走红凭借的是材质和结构锝天生丽质,在没有明星卡司和强大营销攻势情况下取得如此市场成绩,受到观众喜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就是人物的行为模式和故事思想的综合评价问题。我们不可以不允许人物出现执谜和极端行为,而是要看这些性格特点的表现和追求故事思想的关系。全世界电影市场10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要相信观众的道德判断和对故事意义的强烈的道德追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几乎所有受到观众欢迎的好故事,都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在剧情推进过程中,都会在人物身上出现道德瑕疵;而在故事高潮和思想里,这种道德瑕疵都会被很好地进行平衡,演变为具有积极励志意义和思考价值正能量。这才是最终的判断标准。
虽然我们清晰发现了作者的潜台词逻辑,特定青春阶段的“好孩子”,最终未必是好孩子;而“坏孩子”,或者是以自己的残酷青春教育了我们,或者是被证实最终成为了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好孩子。实话实说,青春成长着一课,是任何人也逃不掉的课程,即便是你看上去更加循规蹈矩,在后来的生活考验里,也不能完全避免自己不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补上的课程,都要在你自己的人生里一点点找回来。谁也逃不掉!
3、 关于主题求索的风格独特性问题
关于左耳听不见爱情的甜言蜜语的局部前提设计,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具有风格上的独立性和自由特质。
左耳成为了故事的独特卖点。这在所有集中出现的青春故事里,不能不说是一大风格化创新点。
所有故事讲述,都需要有独特的创新点。
例如,爱情故事,需要爱情求索的创新点,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爱情故事高潮里的特定爱情求索、爱情证明的动作,比如说《魂断蓝桥》马拉的跳桥;《西雅图夜未眠》的红心点亮和帝国大厦楼顶的失而复得;《廊桥遗梦》里斯特里普握住的汽车门把手艰难纳的选择;《英国病人》里男主人公抱着恋人尸体在飞机上通过德军封锁线的生死时刻;《卡萨布兰卡》中为爱而放手亲自送走恋人的高潮场景等等。
同样,惊悚犯罪类型故事里,主人公不仅要借助自己的智慧来破解谜局,追求故事意义,还要在高潮场景里创造出令观众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创新动作。例如:《七宗罪》里老年警探在线索追踪中的杰出能力和判断,在高潮场景中面对年轻警探陷入完美犯罪着圈套无力解救的尴尬,超乎想象地把故事意义推向了制高点。《危情十日》,主人公和精神变态的女护士的斗智斗勇,最终巧设计谋战胜了对手等等。
动作片就更是如此。《虎胆龙威》中,主人公用对手的手枪,穿透自己的身体,击毙对手,给观众强烈震撼。《速度和激情7》中,动作高潮场景的强度,也超乎想象;明知道可能会有些槽,但是从故事人物和动作设备潜力的可能性上,观众就是这样宁愿上当受骗,从而获得特殊的体验快感。
喜剧故事同样如此。《一条叫旺达的鱼》不仅通过喜剧人物的核心性格,演化出匪夷所思的喜剧推动过程,而且把故事压力很好锁定于一个“捞世界”的女贼旺达身上,以她的生活理想作为价值评判断的中枢,完成了经典的三段故事段落积累结构建设,还创造出非常经典多方参与的桌球式的喜剧冲突重点场景,开创了电影史上的“笨贼模式”。没有旺达这个独特的喜剧人物,故事毫无可能取得结构性成功,最多是一出爆笑闹剧。《泰囧》也是通过喜剧发动机王宝的塑造,完成了喜剧推动和对于最广大的普通人群的兴趣营造问题。
左耳听见甜言蜜语,双眼看见残酷青春,是这个标准的小情节故事的戏眼。
李珥因为左耳带来的困扰,所以会比别人更加内敛、敏感和特立独行,这给故事结构的营造,带来最重要的支撑点。她会单恋许弋,会比别人更敏感,所以能察觉黎吧啦对张漾的追求,还会被卷入张漾和黎吧啦的感情纠葛,意外和黎吧啦成为密友。所有这一切,都是故事结构围绕主人公价值中枢有效运转的最重要的结构性抓手。因此,我们会发现,左耳的缺陷和李珥敏感的青春好奇,会存在于几乎每一个故事场景里,不管她在不在场,我们都会毫不迟疑地把价值判断的焦点锁定于李珥的感受。仿佛在每一个场景的背后,都会有左耳的存在和李珥那双好奇的眼睛存在。这就是这个故事结构上的妙处。
同时,左耳作为类似于贯穿小道具功能的存在,在延续故事冲突和打开故事高潮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试想,如果这个故事高潮的打开,不是因为李珥在黎吧啦死前根本没听清楚她最后的心愿,自作主张按照她对黎吧啦的了解,给了张漾一个关键刺激,这个故事高潮根本就不可能成立,情绪情感活动的高点,也会完全都打不上去。
如前所述,说道这个份儿上,这个故事究竟最终能卖多少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个人观点,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