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月下不看女,灯下不看男。
到头来发现没有足够的惊艳,是因为当时没看清楚。
只言片语,说说《万物生长》。
1、 原小说盛名之下
我不会花大价钱买冯唐的小说。在小说这种形式里,读者可以把它当什锦火锅吃,但线性电影故事它不大适合。
小说有的适合改编,有的不适合。不适合的原因有很多。这个不适合,是因为小说的成功是感觉的恣意。写感觉和写情绪的小说写法,不大适合改编电影。
2、 鞭子变成了拂尘
电影故事只有一条集中的主脊椎,诉求相当集中。
这部虽然非常聪明地抓住了秋水的爱情纠缠主线,但是两类成长诉求弥漫其中:青春爱情成长(和《致青春》一样);专业背景下的泛人生成长(如果去掉医学院背景,和《观音山》一样,逃离特定青年人特有的精神苦闷)。
三条潜在的故事脊椎并不能围绕主人公的选择凝成一股绳,而是顽强地独立存在着。相当于有三条故事线,三种意义追求,故事长出三个头。
这样的故事,不仅没有压力感,而且不容易动情。高潮和主题也打不上去。
这就是我说的“骨头里拔节生长声音”,这种感觉用电影不好表现。
3、 神奇绕过了一切类型
就像下地下车库,弯曲的车道你小心翼翼一样,故事绕过了一切类型。
不是爱情类型片;不是青春成长片(如《观音山》);不是惊悚片(如《二次曝光》),剧情神奇绕过一切可能抓住的观众对类型的兴趣,变得难以辨识。
可以看出编剧在使用爱情纠缠来给结构积累标记打点;用爱情成长感悟来给结构加佐料;用青春成长来给结构撒葱花滴香油。但它还是不属于任何类型。
于是我们看到了秋水和柳青的一场迟来的天雷地火的爱欲高潮似乎立不住;看到了秋水先是疯狂找白露,后是疯狂找刘青的爱情苦闷;看到了老胡头像《六尺之下》里一样,坐起来给秋水上人生课。但奇怪,就是没有故事高潮。谁偷走了故事高潮?去类型化的分散!
观众拿着筷子,看着这盘陌生的菜,在不断迟疑。
4、 价值平衡问题始终是BUG
西方人很开放,但好莱坞电影关于道德矛盾的处理,从来是小心翼翼的。
我看到了类似《谜墙》的欲望蔓延象征,但没有看到《廊桥遗梦》、《拯救大兵瑞恩》、《西雅图夜未眠》里的结构性道德矛盾平衡动作。
放任主人公,主人公的形象就会受到伤害。秋水不可爱。遇到柳青,不是白露的错。秋水脚踩两只船和骑驴找马,没有任何平衡动作,这在好莱坞电影里,也属于很大胆的,导致秋水和柳青的形象都受到损害。
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只有一个终极诉求:真爱和真诚。这不分你是不是处于青春期,是不是“20岁觉得应该这样,21岁觉得应该那样。”
存在价值矛盾的故事,必然影响传播。如《金陵十三钗》。
5、 角色的尴尬
韩庚先不说,和秋水气质不符,自《大武生》以来,我一直以为他是票房毒药。《前任公略》其实也不怎么好。
范冰冰可惜了。一直都很好《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就连上次坐在第一排看到她为《白发魔女传》作宣传,也认为虽剧本槽点多,但人还是美美的。这次感觉怪怪的,包括除了齐溪和吴莫愁的所有角色,都有专业文工团合唱队里个别演员音准差半个调的问题,就是不到位。
这不怪冰冰,不是演技问题,是没有准确和足够的表演空间问题。蹦极的时候,冰冰整个人都是僵直的。
相反,齐溪和吴莫愁,表演的准确性和空间都给足了,足够真诚和质感,所以鹤立鸡群。
6、 医学背景不是一切
故事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
都说苦难压抑故事不好讲,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获得了奥斯卡奖和非常好的票房。那是因为和《1942》相比,它的故事结构更经典。
认为有了医学背景,有了开头的“惊奇”场面,有了“大体”和切片标本来装饰场景,就可以高枕无忧,实在是误会。
背景里的惊奇,永远要靠最聪明的故事讲法来发酵激活。
7、 弹性不足和遭遇强敌
早上映十五天,可能会更好。包括三线叙事的《我是女王》。
现在是《速激7》的天下。这是好莱坞动作片3.0版本,使整个系列积累人气近10年最好最强悍的一部。
论材质,应该在2亿上下。现在不好说。拍片已经在第二天就被压缩到了10%以内。
盼望靠口碑翻盘。
成本若高,前景就越发扑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