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故事分析

一、
幕次/场景序列 |
场景 |
冲突提示和内容要点 |
推算出来的大致剧本段落 |
铺垫部分 |
1、七七找到姐姐的旧爱 |
第一场就有冲突形态出现。“曾经为一个女孩放弃高考13分大题”。门框技术连接起在法国的方茴、七七、陈寻。 |
1——3 |
|
2、逆光中的美丽“邂逅” |
回忆主结构出现,标准的“邂逅”场景。遇见方茴,吸引了三个人的目光。陈寻、赵烨、乔燃共同参与“邂逅”,标志性复合主人公被锁定。结尾门框出。 |
4、5 |
第一幕 序列一:好奇和接近 |
3、“奇怪的他”——陈寻接近方茴 |
两个冲突系列:1、作业不写名字2、提议方茴当宣传委员。小情节故事,在流水般真实的基础上保持较为稀释的冲突方式被允许。也确定了本片总体呈现男性视角特点。成长压力锁定于陈寻,也发散给赵烨和乔燃。《那些年》也是男性视角青春回忆的成长故事。 |
6——10 |
|
4、动情:逆光中的天使 |
两个系列:1、出版报的天使2、秀篮球给方茴看。唯美、青涩。 |
11——13 |
序列二:初赢美人心 |
5、“犯二”硬上弓 |
五个系列:1、潜入教室写字昭告天下2、方茴不知所措僵住3、乔燃发火4、乔燃劝方茴未果5、陈寻赵烨壁上观。冲突形态开始饱满,符合两个稀释场景后强化场景出现的规律。 |
14——17 |
|
6、天意:赢得美人心 |
1、方晕倒2、陈乔争背方茴3、陈乔争为方茴做事4、陈寻巧妙“逼宫”。场景内冲突饱满。 |
18——20 |
|
7、甜蜜的秘密交往 |
青涩爱情特点相当准确,真实精彩。谁不曾年轻,哪个少男少女不在朦胧中怀春? |
21——23 |
序列三:定情 |
8、溜冰斗殴 |
老动作桥段。视觉点。 |
24、25 |
|
9、方茴的“痛” |
OS勾连起回忆主体和门框 |
26、27 |
|
10、定情之吻 |
使用千禧年加固视觉效果,但重要桥段处效果稍短。 |
28——30 |
序列四:初恋是青涩的(主人公ABC面全员参与) |
11、嘉茉“移情” |
1、海滩上的字2、回溯“斗殴”现场3、苏凯的篮球风采4、SK开头的一元钱5、借名送礼 |
31——35 |
|
12、“新概念作文”一朵丁香花 |
乔燃作为复合主人公C,以作文形式向方茴示爱(含门框带入)。还是记忆中的流水真是材质作为场景支撑。蒙太奇声画对位保证情绪不断线。方茴和“读”之间,有潜在刺激反应模式。 |
36、37 |
|
13、写歌给方茴被方父发现 |
门框引入。陈寻给方茴写歌。转折点方父监听电话。 |
38——45 |
|
14、方父监控方茴 |
陈方爱情纠缠暂时受阻 |
46——48 |
|
15、嘉茉的“不甘” |
苏凯还礼物。命运暗喻一本正经的苏凯在门框现实中的社会角色和出轨的妻子。 |
49、50 |
|
16、“骨折”换来的“爱情” |
属于赵烨和嘉茉的喜剧冲突。5人帮的确立——石膏上的签名(结构性小道具) |
51、52 |
|
17、青春的赛场 |
两层视角完美融合,在序列积累中创造出第一重类似幕结构高潮效果。既为陈方爱情做出向上积累,也为5人帮的友谊作出正面价值积累。视觉表达生动自然灵活。 |
53——63 |
序列五:毕业狂欢 |
18、青春的承诺 |
最后冲刺。毕业合影、爱的大胆铭刻、高考、关于为爱牺牲13分的重要伏笔。稍繁乱。 |
64——72 |
|
19、毕业狂欢 |
第二重幕高潮。以熟悉的狂欢记忆进行视觉表达,落脚于方茴拒绝乔燃,与陈寻拥抱。隐藏的转折点是陈寻的态度(爱情成长的初段特征)。植入历史节点是申奥成功。第一幕价值向上。 |
73——78 |
|
20、再现逆光中的女神 |
同场地转场。强调结构性象征意义。陈寻醒来,再见女神,方茴消失在逆光里是一种深刻隐喻。幕高潮小余韵。 |
79 |
第二幕 序列一:往事重拾(针对主人公B、C面) |
21、嘉茉遭拒后跟随赵烨 |
门框嵌入,视角改变 |
80——82 |
|
22、乔燃失望出国 |
门框带入。视角再次更换。有冲突形态,但更可视作回忆为主体的故事必要信息补足。 |
83——85 |
序列二:竞争者(主人公A面主结构) |
23、距离 |
自行车是暗喻,暗示陈寻在爱情纠缠中与方茴拉开距离。 |
86 |
|
24、一曲引出竞争者 |
沈晓棠出现 |
87 |
|
25、误会和裂痕 |
两个过渡场景后,冲突密度提升。1、逃课主角阴差阳错换人2、琴行相会:陆地和一起高飞的鸟3、与沈晓棠看升旗(共同回忆点)4、回门框七七追问5、课堂点名6、饭堂的误会是关键裂痕 |
88——96 |
|
26、生日冷战 |
门框与回忆融合的互动场景。1、陈寻错过方茴电话(为方茴准备歌曲)2、为接电话方茴伤脚踝3、乔燃的补充回忆 |
97——102 |
|
27、错别大陆,与飞鸟欢愉 |
方茴的态度导致误会加深,陈寻错失大陆,推向了飞鸟怀抱 |
103、104 |
|
28、“匆匆那年”,雪中作别 |
门框引入,两层回忆,一层现实,以序列小高潮为为陈、方爱情作纪念。 |
105——110 |
序列三:“挣扎致死” |
29、“越挣扎”,“越死亡” |
A面陈寻与方茴,B面赵烨与嘉茉,分别来到了临界点,就差一个消息和一个借口。陈寻与沈晓棠租房同居的传闻和赵烨隐约不愿让嘉茉见光,都加速了爱情的离去。 |
111——113 |
|
30、因为爱情青涩,友谊被一拍两散 |
嘉茉的视角。重点场景。以熟悉的记忆“世界杯”作为场景的背景。复杂桌球加内心冲突模式设计。嘉茉和赵烨的矛盾先行点燃。方茴也开始发难。方茴乞求找回丢失的爱情,遭到陈寻拒绝,激怒了另一个倾慕者乔燃,演变成负面情绪的混战。小道具发挥作用,石膏摔碎引爆幕高潮。5人帮的解体,假尾效应出现。幕结构点完成,价值向下。嘉茉放弃SK一元钱,加重冲突内心张力。 |
114——116 |
第三幕 序列一:青春无悔就不是青春 |
31、13分大题 |
转折点。陈寻为了与方茴上同一所大学,放弃了13分大题,视为开始向理解和成长转化的重要节点。 |
117 |
|
32、知道“痛”才能向青春告别 |
1、方茴破处是青春的“痛”2、怒打色狼3、质问:以情绪延伸上演最后一声呐喊,唯痛苦的内心裂痕缝合最后一针。 |
118——120 |
序列二: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
33、以过去的名义调侃现在 |
1、赵烨为嘉茉抢新娘捧花2、苏凯出现,却撞破妻子和上司幽会3、群殴第三者4、喜剧的调侃对应成长后的状态。 |
121 |
|
34、“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
绝佳的功能性场景。篮球穿越回过去,陈寻在主观想象中完成了“如果时光倒流,愿意再来一次的”自身成长。精彩场景。 |
122——124 |
|
35、“一生也抹不掉的痛” |
陈寻站出来为因冲动而怀孕的方茴承担,为挽回和理解付出代价。沈晓棠离去。 |
125、126 |
序列三:你想对青春说什么 |
36、机场送别 |
过场戏。必要信息点。 |
127 |
|
37、七七的身份 |
最大悬念被证实 |
128 |
|
38、红裙女神(危机) |
同场地场景转换。高潮视觉危机点出现。所以要给当年逆光中的女神穿上红裙,让女神在陈寻心中激起巨大波澜。 |
129 |
|
39、“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高潮) |
同场地再转场。蒙太奇排比维持高潮效果,力度稍差。以至于必须提示主题,并与序列方向实现呼应。 |
130 |
二、
1、 故事的材质判断永远是第一位的
谁不曾青春,谁不善在美好的锦样年华中怀春?
青春只有一次,是最值得怀念的东西,当创作者赋予青春回忆明确的成长意义的时候。尤其是当青春回忆中融合和植入了青涩的、本真的爱情悸动的时候,故事的成色就会更加吸引观众目光。
这就是《那些年》之后,《致青春》、《同桌》和《匆匆》,无论故事针对人群的各有差异,无论故事风格质量的各有千秋,都能毫无列外准确击中观众心灵的原因。
这个故事把焦点前置到了高中时代,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故事前提。正好印证了我大学时代记住的一位不知名西方诗人的诗句:当我20岁,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当我21岁,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故事具备了青春爱情成长初段特征的鲜明印记,融汇了这个时代几拨年轻人共同记忆的特征,故事材质的弹性无疑是相当优异的。
一白遮三丑,优质的故事材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平衡故事结构的有限缺陷。
2、 故事压力锁定谁,要依据题材和人物的规定性顺势而为。
残酷青春,爱情追忆,成长的感动,友谊的珍贵,故事是人生的镜像。
对于故事的系列冲突造成的压力而言,感受主体在谁那里,谁就是故事的绝对主人公。
故事是有性别的。
《那些年》、《同桌》、《匆匆》,感受主体分别在柯景腾、林一以及陈寻、赵烨和乔燃身上,所以这三个故事是男性青春成长故事。
《致青春》则以女性作为感受主体,郑薇是主人公。
男1和女1同时存在的故事,需要正确区分主人公到底是谁,才可以分清场景内外的系列故事冲突的指向性,以及幕结构段落积累的价值变化会围绕谁有效形成。否则,在进行结构分析的时候就会犯错误。
两位女主角同时出现的故事,也需要区分清楚到底谁是绝对的故事主人公,只要她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主人公形象。例如魔幻爱情故事《画皮2》中的周迅和赵薇,赵薇是绝对的故事主人公,是故事压力系统的感知和承受者,是结构性价值变化的基准坐标。
另外,青春成长故事中,可以设置复合故事主人公形象,让他们共同为成长承压和买单,为故事冲突“同一性”主题论证过程增加灵活性和丰富性。比如郭敬明《小时代》中的四个好闺密,就是一起走出校园需要面对社会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谁在推着故事向前走,从结构意义上看都是有效的,都是可以贯通故事的起点和终点的。
这个故事也是如此。“不悔梦归处,只是太匆匆”的意义感受与追寻,是陈寻、赵烨、乔燃共同完成的。只不过是陈寻承担故事的主推任务,担子更重。
3、 充分理解故事的技术特点,才能把故事结构分析透彻。
如果有计划进行看片积累和引入正确故事分析方法进行密集故事质量验证,你会发现电影结构技术的两大发展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二战正在进行的时候。欧洲两次电影革命都和战争刺激有密切的相关性。第二次电影革命促使好莱坞把最新的表现技术融合进了讲故事传统,最有代表性的电影是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主观表达的东西得到很好应用,相对于传统好莱坞故事来说,这部电影的质感取得了突进式的变化。
第二个节点是2000年以后,好莱坞现实题材电影故事绝对数量减少,以2008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突出代表,结构表达走向了更为灵动和复杂。
《贫民窟》有四层时空变化和三重表达视角,把一个普通公司茶水员的故事,围绕电视知识大奖赛讲述得非常完整、非常生动和非常精彩。
我们习惯上把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故事技术,通俗地叫做“门框技术”。现实部分好比故事结构的门框,透过这道门,会把观众领进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变化。
《智取威虎山》为了把一个改编自红色经典的故事讲述得更加靠近80后之后的年轻人,就有限采用了这种技术,简单使用“一进一出”的方法,让韩庚饰演的革命后代来揭开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的面纱,制造新鲜感,并为故事余韵带来一定程度的新思考。
《匆匆》这个故事的结构更加复杂。在包括现实时空“门框”对故事回忆主体部分的带入和带出作用中,还同时拥有另外两层时空关系,即“现实的回忆”和回忆中的人物的“闪回”,客观构成了三重时空关系。
在视角方面也更多重。高中时代的5个死党,形成故事主体内容的展开者。陈寻、赵烨和乔燃、林嘉茉都会各自打开一段故事内容,揭开重要真相,补足必要信息。
那么不在现场的方茴参与故事视角构建了吗?当然有!她通过代理人七七,深度参与了故事结构的搭建过程。
不理解故事结构技术的复杂性,就无法把握有效的结构变化,就会在故事压力延伸方向上莫衷一是,在故事场景辨识上左右为难。其实就此也可以看出,仅就这些特点而言,这个故事的三幕结构的有效完成,相当有难度。尽管故事使用了大量OS来缝合结构关系。
复杂结构技术故事的大获成功,说明中国的观众很聪明,市场很公正。市场既不会遗漏,也不会错杀。
4、 培养分析主体对故事冲突形态和故事情绪情感曲线方向性、阶段性变化的感受度,是初级故事分析能力深入中国好故事结构细部的有效方法。
观众进电影院,兴趣的核心在于通过故事压力作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人公,引发了主人公命运变化,满足了自我观照为诉求的审美娱乐体验。
无冲突不故事;无主动性选择而引发的主人公命运变化不故事;没有对主人公命运变化的情绪情感关注甚至是强烈移情不故事。
这曾经是欧洲戏剧花费了2000多年时间,在剧场中历经岁月考验反复验证出来、能够让艺术家“饱腹”的吸引观众的最有效经验。
很多人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在一些市场非常好的故事里,并没有明确的戏剧冲突形态出现。这是非常糟糕和愚蠢的认识。相对于以“听”为主的戏剧,电影是以“看”为主的艺术。电影有属于自己的更加隐秘多变的冲突形态,不会少于14种以上,笔者已经著文说明。
《少年派》和《地心引力》,有没有故事冲突,有没有符合规律的场景积累和变化?当然有!只不过是我们对于冲突形态在故事结构中的存在,缺乏捕捉和感受的方法以及必要能力的养成。
故事场景中的冲突束的形成,以及故事场景边界的辨识和划分方法,场景序列对幕结构积累的方向性意义、对故事高潮和思想意义的把握,通过拆分场景的方法仔细感受,是可以较快获得感觉,提升故事结构分析能力的。拆场景的时候,要做到对场景内的每一个单个的戏剧冲突动作的敏感度和变化方向的了如指掌,才能形成剧本分析能力扎实的基本功。
但全面地说,还会依赖于分析者的看片量、拆片验证量和艺术素养、文学修养、故事的分析批判能力甚至会涉及知识视野和以生活经验为重要可能性的对正确价值观的领会和把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能太操之过急。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编剧写出的场景,其结构性功能作用不是特别典型,也客观决定了中国好故事的剧本发现和判断,乃至于诊断改善,是一门非常难于把握的技术。
我有两个建议,一是要着重观察作者相对细碎的场景构成意识的落脚点在哪里,二是在研究场景序列和幕结构段落积累效果中,重视情绪情感体验的阶段性变化感受。
先说场景落脚点。
例如故事开始,闹腾了半天,你会发现结构的最后意义是让七七找到陈寻,开始完成姐姐方茴交给她的任务。如此你就会把握住一个场景的边界。在这个场景内的所有闹腾,你都可以试图把他们整理成若干个冲突束,并借以判断这个场景的集中度和场景内冲突动作的因果。
第二个场景是故事的激励事件,这个判断的形成依据是类型片经验形成的常识。尽管这个故事是青春成长故事,但它和《致青春》一样,是从爱情类型片角度对故事起点的有效切入。因此比较中你会发现,《致青春》前面开端部分会有比较标准的人物铺垫部分,此后的郑薇和陈孝正为了一个建筑模型结仇的“反邂逅”桥段出现,锁定了故事主人公郑薇,有效启动了故事。而《匆匆》是结构更加复杂的故事,第一个回忆结构中的“邂逅”方茴,不仅锁定了三个男性人物,构成故事压力结构感受主体,而且也能有效启动故事,甚至还可以以很适合的方式推出片名,可谓“一石三鸟”,效率非常高。后续我们就会看到,陈寻作为复合主人公的主力,开始了对方茴的“爱情求索”过程,带来第一段故事结构变化。如此从大结构角度向细部回溯,场景的边缘就会清晰起来。
至于更大的结构性变化的辨别和分析,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利用分析者的情绪情感体验的方向性感受加以辅助判断,总结出序列的含义和幕结构积累产生的重要结构点。
因为,故事压力结构的曲线排比特别像股票的K线图。长方形柱体是价格日曲线运动区间形成的结果,如同故事中的场景是冲突束在一定时间内运动发展的结果一样;若干个柱形组合形成更长一段时间里的价格变化表达,如同故事中的序列积累和幕结构积累。大的变化过程,总是由方柱组合的向上和向下的曲线运动轨迹负责表达的;那么故事中的段落由小到大的积累过程也极其相仿,形成对观众观影体验起作用的“一波三折”的变化效果。所谓文似看山喜不平。没有波段起伏的段落积累,是不好看的段落积累。
如果我们对这些变化规律,一时还不能掌握,建议关注情绪情感曲线变化,跟着感觉走,也能倒推出正确的结构。因为,情绪情感感受的变化曲线,酷似股票K线图中的5日平均线,对正确结构的跟随和伴随作用非常明显。
例如,我们从第一幕第一个序列中三个阶段的情绪情感感受变化中,大体也可以把握出“好奇和接近”、“初赢美人心”、“定情”三个小段落;对第四个小段落的感受,由回忆主体的新变化而来,在情绪情感上或有阶段性的转换。第五个小段落则是由群体性的在特殊分别时刻的集体感受带来。好了,5个序列基本可以分出来了。
后续你不仅会发现“青春狂欢”会形成幕结构的意义节点和视觉节点;还会发现由于这个故事的特点是边打开边推进,边介绍人物、补足信息,因此第一幕会感觉有点长,有点“沉”。
5、 体会改编难度,评估故事的结构性优缺点。
前面提到,由于各种心照不宣的原因,中国编剧对于故事的巧妙铺垫和场景的功能性、选择性构造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训练,因此形成结构完美的好剧本一本难求的局面。
除了那种仅仅靠一个“高概念”创意最终形成一个好故事难于上青天,即便是对优质IP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往往会遇到电影故事改编的结构性难点。
我们可以观察出,这个故事的成功,毫无例外是原著材质的优异、编剧的巧妙构思和导演工艺技术部分的重点强调和美化所形成的恰到好处的“合力”,而且这个“合力”又恰好“踩中”三段幕结构有效的变化。这和所有中国好故事“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不谋而合。
那些黑底白字的机械性段落卡断,不仅有画蛇添足的感觉,而且让人对《匆匆》的结构稳定性随时捏一把汗,有点惊心动魄的感觉。
如果对所有场景中的变化过程进行剧本文字模拟还原,也会察觉出这个故事的非常的不容易。比如在编剧成熟的多层空间设计中游走串门的“OS”,东缝西补,那些细碎,绕了一大圈你才会发现它抵达了场景的功能性诉求点。幸亏“流水般真实”的“原味”材质,一直忠心耿耿对结构进行托举。可以想象,如果“集体无意识”结构配合度在关键部位一旦跑偏和迷失,就会形成某些结构硬伤。
由此展开想象和推断,优质IP资源并不一定会保送所有电影故事的成功,各种流产威胁都会在暗处觊觎,似乎随时会发动进攻,造成结构的永久性伤害。特别是那些情绪性铺陈见长的网路爱情小说和多情节、多线索、多故事前提的或严肃、或宏大的著名小说的改编,更应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改不出来的,要果断放弃。
《匆匆》这个故事,有些前沉后轻,结构的均衡性和完美度还未能高分数契合。因此我们从第三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故事略有虎头蛇尾之感,高潮不能礼花绽放般喷薄。故事意义也在信心不足中采用了提示的方式直接喊话。
远一点可以对比经典故事《廊桥》,对主人公一生爱情理想的别离、爱与道德、亲情、责任考验中,故事高潮通过女主人公的关键动作表达,制造出罕见的巨大戏剧张力和情感爆发力;对比《西雅图夜未眠》中主人公在危机视觉信号出现的时刻,不顾一切跑向帝国大厦顶楼,爱情求索的动作强度和情感强度以及代价的付出都升到了最高值。
近些的可以对比《致青春》,在海洋馆场景回溯中,给人物成长划上完美句号,一笑泯恩仇,意义自然浮现,场景美轮美奂。还有陈思成的思想主脊椎型多样本故事《北京爱情故事》,让每个样本中的人物通过第五个故事单元中主人公生命离去瞬间的“所见所闻”,让所有样本里的故事人物自然出现在高潮场景,对“爱情是什么”的故事主题进行有力度的形象化推演,也非常成功。
结构的完美度、材质的配合度,是票房区间差距的最有效的判断依据。这个故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还是要说,全部的39场戏,变化不足微小感觉,应该说还是出现在第三幕。高潮的力度减弱,让这部戏至少影响约等于六千万到一个亿的收入。故事从剧本完善流程角度看,至少应该还有10%的提升空间。
(完。全文系原创。欢迎转载、收藏、扩散,请注明出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