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坞《应许之日》改编,给韩国编剧的结构建议
(2018-06-29 17:16:40)
标签:
军事 |
1、
我由于工作关系,接触到很多国产片剧本,尤其爱情类型片剧本目前海量出现。从材质角度判断,我们对《应许之日》的改编有比较强的底气、信心和优越感。剩女问题背后,是商品经济对时下中国人生活的挤压。所谓“生不起、死不起、爱不起”,很多事情违背了人们的初衷,偏离了应有的本质。所以从中国国产片此阶段情怀诉求来看,这部电影有别于目前盛行的“高概念”虚构风潮,具有非常扎实的主题方向和“接地气”特征,是可以打进观众心里的全新内容和细节。中韩生活背景和文化形态、文化心理略有差异,所以特别提请编剧重视原著的故事核:“一场不顾一切的爱情”(这句话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甚广),围绕这个故事核进行结构运作。
2、
目前看此剧应该是三段大结构的积累过程。即封澜主动追求,甘心不可自拔爱上丁小野,在丁小野欲迎还拒的矛盾态度下初获正面价值;难题出现,困难和阻力越来越多,特别是真相浮出水面,对主人公形成最大爱情考验,并以此形成故事“山重水复”困境的转折点,点燃第三幕变化。经过对中国国产故事密集观察,中国观众对“一波三折”的观影体验感要求颇高,非常敏感。因此建议重视结构上的变化反差和相对的均衡性。
3、
爱情类型片对“久经考验,屡试不爽”的固定桥段要求颇高。例如:毫无例外需要对主要人物进行必要和生动的铺垫(控制在12——15分钟),以封澜与丁小野“无可救药”的“邂逅”打开主人公两难选择。“良辰美景”和“定情之吻”等重点场景出现在正确结构位置,形成观影情绪情感效应。以主人公飞蛾扑火式的反世俗选择、付出代价的决心推动结构的形成。必要桥段如果小说没有提供理想视听强调的模式,就需要在改编中重新创造,以期获得观众深刻印象。高潮的力度要足够强,故事核心思想应该在高潮中无障碍实现。
另,需要适度经营“秘密”,以轻度悬疑作为铺底的类型元素,处理好爱情主推和适度悬疑关系,合理进行伏笔揭晓设置;同时对原小说中丁小野选择帮助父亲的事件中的价值矛盾点合理进行收敛。
4、
最重要的一条是让故事戏剧冲突产生的压力牢牢锁定在主人公身上(女追男模式中的绝对主人公应该是封澜),须夷不可偏离。取右付线选择取舍之后,都要形成对主人公的压力,都要迫使主人公做出进一步选择。
场景选择度要求非常高,功能性非常强,应精心选择构建,在40——50个场景(戏剧性故事事件,以110分钟左右总长度计算)构造中保持对观众的良好吸引力。
特别要注意崔嫣那对爱情关系处理,打出去可以,但要确保打回来,形成对封澜的有效影响,以保持故事从此破点开始到必然危机高潮的高度“同一性”,防止出现无效场景和过多的场景内冲突被稀释的情况。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