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早就觉醒,害怕自己会掉进“内容评价的窠臼。在文章占领各大报刊,被同学羡慕,被人称为评论家的时候,激流勇退了。
我家小小电视盒,里面有各种评价电影的节目,看看,蛮有感触。主持人、网络新新电影人、著名编剧(记不起写过什么了)、影评人都在没完没了侃电影。仔细一听,都是在把玩电影内容。看谁挖的深,看谁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一部电影挖下来,从内容到明星表演,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门功夫。
但早年我的主动出走,正是对这种顶峰上的“无限风光”充满恐惧。
对内容评价的功夫,来自祖先。不论是歌颂,还是诋毁,都达到了极致。比如在清朝发展到极致的文字狱。在内容上刀剑无情和口吐莲花的本事,我们历来不缺。
不信比较一下中国和北美影评人,北美重宏观和对核心的一语中的;中国影评人重你能看出多少细节里不同的意义(望文生义)。
可我们发现,这种能力并不能让我们离真理更近。
电影这件事,是大众艺术。这谁都懂也想做。但内容评价的功夫,不能延展到形式,其实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好似男女之间,就那么一层纱,可无论你怎么火急火燎,你就是过不去。于是很多人干脆退回来,结了一层“小众”茧子,保护自己。
于是,有人一文艺,就是36年。令人唏嘘不已。那些所有的才华和细腻,都淹没在小众的内容诠释上了。虽然不乏一两部绝唱,但多数作品成为了自赏自吟。
有人在评价亲爱的这部戏,说赵薇的不足是潜水。亲爱的,她是被编剧潜水好不啦?还能说点有建设性的意见不?
内容评价能力强不是错,错在不能醉里挑灯看剑,不会揭盖头,不会挑破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窗户纸。
内容评价是授人以鱼,很多会做的;进而打通形式挤压力的讲故事原理,是授人以渔,较少人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