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人有谶:千万不要和好莱坞正面对撞。
不才试图解解看。
第一层:美剧、韩剧是3.0版本,我们现在还在1代半;好莱坞大片是作为世界电影市场霸主的好莱坞,经历上个世纪末长达30年的现实题材电影辉煌期之后,总结市场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千万不要把大片看作是视觉科技的简单堆积物。
第二层:好莱坞大片技术先进是显而易见的,讲故事规律的发展变化更新换代,是不大容易看见的。
好莱坞大片已经完全在传统故事经验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是集大成之后,又迈进了一大步。比如从每剧借鉴的“杯中风暴法”;比如复合主人公AB面来解决故事压力良好锁定于主人公问题。
举个例子,漫威动画改编,具有强大超能力的英雄,不仅仅限于社会人,更多涉及智慧机器和动物形象,处理不好,不仅会掉进希腊戏剧中“飞来的神山”的强硬外力逆转陷阱,还会和当下的社会、时代情怀脱节。
所以,好莱坞会采取变通方法,让动物和机器有一个B面,一个活生生的(可能并不完美)的社会人,来共同推动故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小小的变化是了不起的变化。
因此我们看,好莱坞大片的故事形态,不仅可以具有打破三段式结构的浪涌式冲突,配合科技手段创造更加密集的视听冲突体验,而且可以通过AB面的方式,给观众的“自我观照”根本审美动机以最适合的温度。它怎么能不成功?!
第三层:在欧洲也好,亚洲也好,凡是利用视觉科技客观上创造了和好莱坞大片媲美的故事案例的人,都不是和好莱坞正面对撞出来的结果,都是运用各自文化的优势,到达了美国人的脑袋瓜够不着的地方才得以实现的。
此非妄言。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丹尼尔博伊尔运用欧洲戏剧的雄厚积淀,在讲故事方式上创造了比美国人更复杂的时空交错、视角转换、殖民地文化优势的补充支撑,才会让美国佬高看一眼。
比如说法国的吕克贝松,把法国新浪潮在技术呈现上的优势艺术家的先锋状态的极致,和好莱坞故事规律的大众化精髓进行完美嫁接,才会有第五元素和超体的出现。
中国台湾的李安,也是把中国文化升级版艺术触角和好莱坞故事原则结合的典范人物;如果李安还留在台湾,一定还是麻将台和流水席。
韩国电影近些年虽然咄咄逼人,但拆开了看,也无非是带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汉文化升级版与好莱坞原则结合的另一个群体现象罢了。
而正面对撞,简单仿效,成功二字,就会是天方夜谭。
学而不困,学而寻根,不仅是电影规律,也是工业化、科技进步的金科玉律。
第四层:好莱坞的外在形式好学,即便是科技手段暂时不给力,这也不是阻挡中国式大制作成功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容的创造和方法的有继承的创新。
例如中国的魔幻故事怎么讲?讲好了,文化升级角度找到了,锁定故事压力的根本方法找对了,故事就一定会从侧面包抄好莱坞电影的围追堵截,战略格局就会发生改变,国产片的收入就会提高,老百姓的电影票钱,就不会成为另一种小型美国债。
成功的例子早就在那里,如《画皮2》,如《西游降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