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视剧编剧送点福利:电视剧经典方法和结构变体漫谈(上)
(2014-10-13 13:52:03)给电视剧编剧一点福利。当然,以下内容是否有用,请自己谨慎判断。
如今的电视屏幕上,家庭剧、年代剧、历史剧成为主打品种。
家庭剧和年代剧、历史剧,通常会涉及诸多人物和故事线,让很多编剧容易忽略形式的挤压力问题,很容易把戏写得超级分散、超越故事背景对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严格限制,造成细节不真实、因果失衡、技术手法雷、硬、神的情况出现。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理解误区,需要电视剧编剧们对电视剧的形式本质,有一个通透的再认识问题。
电视剧与电影的形式区别,就在于戏剧冲突容器的大小,在故事规律要求上是没有区别的。一个是“有限的线性艺术”,一个是“无限的线性艺术”。韩剧最长可以做到近200集。
最好的电视剧,依然会遵循电影故事围绕主人公命运,高效推进喜剧冲突的原则,让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最终指向承载故事压力的主人公,高效创造出故事的高潮和主题思想。
比如,国产剧《历史的天空》、《亮剑》、《潜伏》、《甄环传》、《暗算》、《借枪》、《悬崖》、《我的兄弟叫顺溜》、《小姨多鹤》等等韩剧如《大长今》、《幸福的黄手帕》、《人鱼小姐》、《面包王金卓球》等等。
这些戏,基本会在前一两集,完成故事主要人物的铺垫,接下来就会启动故事的“点火系统”,让观众被故事主人公的两难选择吸引,一路被卷入观局热潮。
仔细分析,很多美剧也都在这个经典路数上,你像《24小时》、《国土安全》、《纸牌屋》、《绝命毒师》、《破产姐妹》等等。
这种经典的故事手法,和电影故事的讲法没有什么区别,不仅会有标准的“诱发事件”,还会有类似幕结构的曲线效应,来帮助观众在观赏中完成一波三折的故事体验。
例如,《潜伏》一共24集,你会发现,随着余则成和马奎、李崖的斗智斗勇,以及应付旧日恋人出现组织上线领导被捕、获取敌方潜伏名单等情节积累,构造出戏剧冲突段落积累,在每个段落积累完成的时候,会和电影故事一样,创造出电视剧的段落高潮,成为巩固观众兴趣,赢取新加入观众的兴趣地重要手段。
这样的剧,一定会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创造出一个非常棒的地故事高潮,故事思想也会非常强烈。有的戏,还会爆发出双重或者三重高潮。例如《潜伏》。
这种经典故事的结构方法,是大多数优秀电视剧最主要的结构方法。
但是,由于电视剧超长的故事体验模式,加之一些特殊的类型电视剧形式表面给编剧带来的形式印象、观感,特别是当编剧缺乏对正确的故事讲述方法了解,不能区分情景剧和连续剧之间、类型剧和常规剧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很容易掉进分散叙事的陷阱里不能自拔。
他们会以为,由于电视剧时间充足,甚至可以把小说形式原封不动搬进电视剧。
这个认识是非常有害的。比如新《红楼梦》的改编,几乎遭遇了惨败。
其实,电视剧作为视听线性艺术的本质特性,和电影的本质特性是完全一致的,都需要以高度集中和对观众兴趣具有高效挤压力的形式出现,才会获得满意效果,解决空有一腔历史感和艺术豪情,却遭遇收视率瓶颈的迷惑和难题。
本来我是以研究电影为主的,不想在电视剧创作方法上趟浑水,惹非议。因为在中国,核心的问题是电视剧产业断层,导致播出平台无法选择好剧,形成好剧生产消费良性循环,造成“水深关系复杂”的局面。说多了费力不讨好,甚至有嚣张、断人财路的嫌疑。
但是,终归,产业对真相是有要求的。所以,作为探讨,不妨多说两句。
刚才说到,电视剧容器大,在实践中,一定会出现一些以吸引观众为核心诉求的故事结构方法的变体。但这些变体,都是围绕故事的基本原理形成的,不会有例外情况出现。
我们以情景剧、家庭剧、喜剧、类型剧的一些变体经验,结合实例讨论一下。
首先看情景剧。
情景剧其实和家庭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众多,家庭成员之间、和其他家庭之间,看似婆婆妈妈,结构无规律可循。其实,吸引观众的方法,还是离不开集中展现主要人物命运变化的规律,不然,家庭剧就没有办法推出明星,吸引观众。
1、经典的故事方法,围绕主人公命运展开剧情的方法。《渴望》、《人鱼小姐》、《拜托小姐》、《来自星星的你》等都是如此。
2、更换事件法。比如《人人都爱雷蒙德》、《澡堂老板家里的男人》这样人物众多,看似线索分散的戏,会在人们对剧中人物发生浓厚兴趣之后,悄然更换事件主体。即便某一集不是在讲老板本身的压力,或者不是讲雷蒙德的压力,但事件的考验对象的命运变化,最终会传导到故事主人公那里,也就是可以让支线故事出去玩一会,让子弹飞一会,马上就会回到故事主线上来。而不是,各自为政,跑出去就回不来。判断的基本方法,就是看故事主人公因为情节众多、线索繁杂是更加生动立体了?还是被“石化”,黯然失色了。
3、命运共同体。家庭剧需要形成主要人物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看,形成复合主人公的形象。例如韩剧《爱也好狠也好》,一个再婚家庭,主要人物对善和圆满有共同诉求,最终达到这个诉求,迷失的回来了,该成长的成长了,高潮和主题,170集也不会丢失。
4、具有强烈的生活依据,具有对现实生活非常强烈的介入感和娓娓道来,流水般真实,无论人物和背景,都经得起把玩和敲击。
我们的家庭剧,在这四个方面,都有缺失。像《家的N次方》这样的戏,同等质量的会比较少。
类型剧的变体。
我们缺乏深入研究。最突出的类型剧,比如惊悚犯罪类型剧、喜剧类型、心理剧,我们都不大熟悉。
先说惊悚犯罪类型,是西方电视剧的常见类型。通常会一个主要人物负责承载故事压力,在1集或者两集篇幅之间,通过类型电影的模式来高效推进剧情。案件发生,谜局,揭开谜局,惩治犯罪的模式相当清晰。例如《犯罪现场调查》、《法律与秩序》、《嗜血法医》、《逝者之证》、《傲骨贤妻》等等。每一个小故事,事实上都相当于一部电影。还可以在剧情中,插入主人公的家庭生活矛盾、与背景里的社会对抗力进行角力的东西,非常精彩。在涉及犯罪动机的时候,对人物的刻画,往往会贯通社会、个人、内心和潜意识地个层面。非常好看。
喜剧也是类型剧的重要品种,后面我们单说。
先说心理剧。心理剧也是电视剧形式的一个重要分支,基础是西方人在一战以后心理学研究高度发达,城市人群对心理治疗普遍接受认同的基础上,从生活的素材里发展来的。
心理剧也是可以通过主要人物锁定压力,在不同的剧集里不断更换次要人物,在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心理对抗、患者自身的心理对抗、患者对主人公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完成冲突体系的高强度构造的。
例如《扪心问诊》,是从一部以色列心理广播剧改变而来,主人公就是内心本身就有迷惑和误区的治疗是,来就诊的人则是形形色色,各有个的心理问题。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次要人物对主人公形成的影响。一个是有情感误区的青年女子,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依赖,而治疗师本身也无意识地陷入情网,不得已找自己的老师,为自己做心理治疗。还有一个人物是美海军轰炸机飞行员,自信自以为是的优雅的优越人群代表。他在完成一次在伊拉克的轰炸任务后,一个想要回到轰炸现场一看究竟的念头,让他日思夜想不得安宁。起初治疗师以为是他的良心在折磨他,没想到当这个黑人飞行员察看现场的潜意识,竟然是毫无负罪感的完美主义,他要看看弹着点为什么会跑偏,以至于误炸了平民。这个震撼,不仅让治疗师目瞪口呆,而且让电视剧前的观众,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
《整容室》也属于心理剧类型,只不过对抗冲突是在医师和患者、医师和家庭、医师和合作伙伴之间展开,以内心触动心理变化为结构主线。
先说到这,明天说喜剧变体和“事件推动,命运卷入,高速搅动”的变体方法。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