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欢喜事,当欢喜人
(2014-09-20 23:55:58)锻炼归来,去除了身体紧皱感觉,脑子也再次活跃起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隐居山林,一点也不亚于权力中心里的人们对大势的思考,写出“隆中对”。这不奇怪,只要研究天下大势的方向是对的,完全可以做到。
不得不说,很多事情,身处局中,手握大权,不一定是能把事情想透彻的。而把事情规律想清楚,首先要保证的是,不会“南辕北辙”。
电影这件事,也是如此。
比如说,电影的宗师,电影的大赢家,按说应该产生在欧洲。为什么?因为最早熟悉利用有限时间内的故事形态来吸引观众兴趣,把讲故事的规律总结出来的,是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欧洲戏剧大师及其理论家们。在剧院里让买票的观众对舞台上的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口碑相传,维持戏剧行当良性发展,是比擅长吟诵诗词歌赋的杜甫李白们还要早近1000年的希腊戏剧就开始做的事。
欧洲人讲好电影故事,比美国人显然更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但好莱坞却完胜了欧洲人。
这本来是不符合逻辑的事情,但它确实发生了。
这里产生了一个分水岭,电影故事,究竟是要坚持艺术家的兴趣?还是要坚持观众的兴趣为中心?欧洲人在这一点上,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精神打击,是不冷静的、反传统的,而难得处于和平环境里美的国人却把老师们的好传统拿过来,为我所用。在他们疯狂进行实验的时候,冷静如大山;当他们筋疲力尽被票房和投资的难以为继而烦恼的时候,又把他们实验的积极成果拿过来为传统服务。
美国人是善于利用孙子兵法“隔岸观火”计的,历来如此。所谓“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因此,对于电影工业的后发国家来说,学习好莱坞的经验还是学习欧洲的经验,就成为一张严峻的考卷。
学好莱坞,就是学习欧洲的讲故事传统,就是尊重观众对故事的反应,为观众做电影。学习欧洲的经验,就是摒弃欧洲古老的讲故事传统,只尊重艺术家对故事的主观评价,只相信行业约定俗成的经验,为艺术而艺术,有时候甚至会嘲笑和抱怨市场,嘲笑和抱怨观众。
我过去一直有一个疑问,韩国电影这十几年呈现勃发状态,好编剧层出不穷。按照人口比例,中国应该遍地都是好编剧了,但其实不然。
我亲口问过《晚秋》的制片人李柱益先生,你们韩国的电影教育,是偏重好莱坞,还是偏重欧洲呢?李先生想都没想:好莱坞!
这就对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偏重的恰恰是欧洲和前苏联的经验。因此,我们对艺术追求看得过于重,而对市场和观众,不是不想看重,而是不晓得如何看重。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目前中国市场对于如何创作和识别观众喜欢的好电影故事,缺乏必要的和基本的认识,缺少必要的、系统的和有效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是存在的。
罗伯特麦基先生的书被翻译成中文版,触发我们从原理上开始考察和研究这件事情。然后我们发现,在麦基以前,南加州大学的戏剧和电影学教授霍华德劳逊,已经系统把这个问题完全讲清楚了,甚至比麦基讲的还要深刻。比如关于故事从“基础戏剧动作”到危机高潮部分的“同一性”问题,是被麦基讲散了、讲弱化了的最核心的东西。再往前,我们还可以发现,英国的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关于故事是主人公“激变”的说法,也是令人醍醐灌顶的。
但非常可惜,尽管劳逊的著作,早在1963年就被邵牧君翻译成中文,但紧随而来的文革,让这本书可能的微弱影响,如泥牛入海。
这就和中国的市场自然粗放发展的状态一致,早在2002年,《英雄》讲故事的水准,已经很高超了,创造了全球13亿人民币票房的天文数字,创造了北美外语片记录第二名铁打的排行榜。而后来素有票房不败美誉的冯小刚电影,也从实践上证明了讲故事方法的重要性、精准程度和故事原理不分国界的道理。这些都被我们忽略掉了。
于是,我们还是靠天吃饭。
2013年,三部国产电影让人眼前一亮,以为中国大片折戟沉沙之后,可能中小成本国产电影的春天到来了。没想到,刚刚令人喜上眉梢的国产片占据大半江山的市场,随着今年暑期档变4登陆,希望再次烟消云灭了。
中国的事情很有意思,3这个数字,往往和大道理相关。
比如说,电视台有几条腿?3条。新闻、娱乐、电视剧。目前赚钱,全靠娱乐节目,否则广告商可能全被网络抢走了。电影项目有几条腿?3条。剧本、导演、明星,3条腿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首要的是故事设计。
所以我更愿意用塔吊来这种关系。剧本是主支撑。不管你有多少经验,你是多么资深的电影人,你是多么聪明的投资人,没有好剧本,项目成功就要打问号。
而我们恰恰容易疏忽主支撑,歪歪扭扭,就要上项目。
就电影业生态环境来看,5大电影公司目前基本靠量和资源优势,来维持霸主地位。
这是可以说得通的。为什么?因为剧本资源和导演明星资源,是自然向行业顶端流动的。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5大电影企业,目前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制片和发行的净收入增长率,是呈现下降趋势的。
对于5大公司以外的中小制片企业和以投资为主的众多企业来说,没有相对比较科学的项目识别判断方法,风险比大企业就更大。“一日游”和“一周游”作品,集中扎堆。
我做这件事情,已经超过5年以上,是全天候投入时间、全天候观察样本,还要加上对电影故事兴趣和关注的20多年,所以我非常自信。2012年到2013年,我采取跟踪新上映电影进行评价的方法,成功率达到90%以上。
这表明,既传统、又先进、经过充分思考实现本地化以后的故事理论是一个宝贝,它可以解释一部电影观众喜欢和不喜欢的最基本的道理。
这个方法论和好工具,在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一定会很快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运用于产业实践。
外部的方法,足够多,有足够的人在从事研究,我一定是既尊重,又不掺和的;内部的方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人研究,我一定是坚持到底的。
尽管,给一个项目做出差评,不是一件在人际关系上令人愉快的事情。但作为产业来讲,最终避免投资的浪费和应该到手的利润打水漂的事情发生,一定是足够让人大大欢喜的。
就做我的欢喜事,当欢喜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