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非常完美》就值9000万?

(2014-09-17 17:16:34)

http://s4/mw690/001DeCfTzy6M77F3nFNd3&690

两部自编自导的戏,《非常完美》和《一夜惊喜》让人们知道了金依萌。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电影专业,地道的海归女导演,自称学商业片做商业片,被美国报刊评价其电影口味适合全世界所有人,第一个票房过亿国产片女导演,擅长漫画、小妞电影、喜剧。比如,她可以把喜剧细分为romance(浪漫喜剧)、family(家庭喜剧)、adventure(冒险喜剧)、像泰囧那样的Holiday(假日喜剧)、还有teenager(青少年喜剧)等等。看起来“非常完美”。不过,金依萌却有些怅然:今年的女导演都纷纷破五亿了,我的表现并不算好。

金依萌作为导演,工艺风格是女性化、灵动和有想法的,可圈可点。但作为编剧,却是三流的。这也是她的电影不可能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卖出好价格的主要原因。

关于《一夜惊喜》,早就写过评论。

今天谈谈《非常完美》,从讲故事方法上说,简单说最要命的三点。

 

1、  作者电影痕迹太浓

人物驱动电影的特征是,从人物性格中衍生人物动机,靠人物选择驱动故事,对生活真实性要求很高。作者电影的特征是,依照作者的意愿强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无须讲究人物塑造的生活逻辑。

三个闺密,两个纠缠不清的男友,成为故事的主要人物,无须考虑生活的可能性,只管硬性推动故事就可以了。所以故事的因果,变成了作者的任意假设。

作者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故事推动力和结构的破坏。

首先,故事前提变得模糊,到底是地道的爱情类型片?还是复仇片?还是成长电影?三个作者的诉求开始打架。于是我们看到,都有一点,都不充分。客观上看,故事虽然感觉时刻有冲突形态暖场,但事实上已经型散,主人公集中的压力被三个诉求绑架,主题也跑了。没有一以贯之的压力感,故事吸引力就会打对折。

其次,结构失衡。收获了细碎的风格化结构表面的风光,甚至借鉴框架里的倒叙和香港式整蛊闹剧的招牌化装饰分切来增加结构魅力,但整体看故事变化却被做成两幕大结构加一个人工安装的故事高潮。一起一落的两幕结构占据90分钟时间,而人工高潮只有仓促的10分钟。这样的戏在保持观众兴趣方面是不容易的。

第三,作者对类型片的理解是有问题的。金依萌被冠以“小妞电影”(爱情类型片)的创始人,但对爱情类型片的主要要求,却理解有偏差。爱情类型片绝对事关男女主角两个当事人之间的外部和内心冲突,要求按照“人物驱动故事”的要求,规划功能性场景内的有机冲突变化,通过一波三折的曲线结构自然推动故事抵达危机高潮部分。尤其“邂逅”、“为爱而付出代价”、“定情之吻”、“良辰美景”等经典桥段的运用,需要中规中矩。而这部戏基本是一个杂拌戏,有报复、有硬喜剧、也有爱情类型片正常诉求,三个东西是各自分裂的,所以不会太好看。

 

2、  美式硬喜剧市场眼缘不高

其实把喜剧区分的多细致,结构意义不是很大。

最重要的是对喜剧冲突的理解。喜剧其实只分为纯喜剧和黑色幽默喜剧。纯喜剧属于成长类型;黑色幽默戏剧属于批判类型。

好的喜剧必须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构建喜剧情境,比如《大腕》里尤优要给泰勒举办盛大的“喜丧”,一帮子喜剧人物掺合进来,喜剧情境就成立了。再比如,《分手大师》梅远贵在毛里求斯假扮国王忽悠小庄分手,这也是标准的喜剧情境。

第二件事是确定喜剧人物的核心性格。比如《老友记》中,每个人一个核心喜剧性格,六个人,六种人格,怕什么,对立面的东西就来找他,喜剧自然就有了。

《非常完美》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爱情喜剧,像《我的盛大希腊婚礼》那样,在男女主角及其家庭的文化冲突中,让喜剧的东西自然天成。《非常完美》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标准的正常人。让标准的正常人在正常的戏剧环境里逗乐,就必然形成硬喜剧。借助外部手段来逗观众,这样的喜剧不会有太强烈的市场效果。

《非常完美》有点像美式硬喜剧。比如像亚当·桑德勒/德鲁·巴里摩尔的新电影《单亲度假村》那样的喜剧,不会有太好的市场反响。《初恋50次》结构还不错的,是有生活依据的电影,也只是以7500万美金投资,换取了不到两亿美元的票房。

喜剧地道不地道,市场价值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3、  过分抽离现实题材故事生活背景的创意衍生法很吃亏

目前国内原创爱情类剧本,单纯靠创意强硬开发的习惯做法还在延续。

故事肯定是“美丽的谎言”,但必须是有强烈生活依据的美丽谎言。总体看,靠创意强行开发的爱情故事或励志成长类故事,比不上同类改编作品;最好的类型故事恰恰都看重故事内容对生活的强烈依赖、回忆、暗示和启发,能够满足比较标准的结构形态要求,正是靠作者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来进行充实和连缀的。比如说《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和《北京遇到西雅图》。再往前回溯,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大腕》、《唐山大地震》、《集结号》,对生活背景和故事内容的时代性把握,都是非常考究的。

《非常完美》这类创意开发故事,最大的问题是对生活背景的剥离。人物可以来无踪去无影,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场景环境和服装设计可以脱离中国人的实际状况,怎么好看怎么来;人物的动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完全失去依据和坐标。我们都批评《小时代》纸醉金迷,但其中人物环境和人物身份性格是有紧密关系的。而像《非常完美》这样的故事,则玩的是抽空大法,以至于这类故事的服装、舞美和置景等岗位的工作,变得简单而毫无技术含量。

根据好莱坞的经验,往往在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和可以作为经典流传的故事,都和故事的年代有真实的千丝万缕的明确关系。

抽空背景,不仅不是中国国产商业片的坦途,而且在眼下的市场也很吃亏。生活提供了足够的和上个世纪美国现实题材电影高度相似的样本,而我们却热衷玩抽空故事背景的幼稚游戏,这很可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