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故事叙事传统及其革命重心在欧美

(2013-09-16 10:16:45)
标签:

杂谈

刚才谈了半天历史,现在我们言归正传,来谈电影。电影起源于工业革命,两个法国人发明了电影机械,一堆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瑞典人还有日本人,把一部电影史搅合得风生水起,光怪陆离,分久必合,众望所归——这就是我眼中的一部电影简史。
法国人靠技术起家,在技术上走得最远,意大利人受法国人影响最大。一部《火车进站》在刚上映的时候,仅有惊奇就足以吸引观众大呼小叫了。要说电影故事,美国人和英国人贡献最大,尤其是美国人。好莱坞有幸在电影诞生后100多年里,在这么长的一个安定环境里面,不间断地发展出来最伟大的故事传统,并且借助政治和经济霸权,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尤其是电影的霸主地位。
电影是舶来品,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世界的重心一直在欧洲和北美,主导电影变化的中坚力量也在欧洲和美国。电影为什么在刚建立故事传统后,就要极力摆脱这个传统,偏重于“表现”的探索?其中深刻的原因和两次世界大战有关。我们对电影的认识,如果没有抓住这个命门,就一定会感到茫然。比如,你要学会汽车制造,不学习德国的工艺、不关心美国的规模、不研究日本的管理,你怎么会学得会?
我在我的《影视剧本鉴别技术》课件里列出一个长长的表格,对比了中国叙事传统与欧洲叙事传统的区别。结果表明:1、欧洲的编故事讲故事的传统,理论鼻祖在亚里士多德。围绕主人公构建故事冲突的核心方法由来已久。后来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在结构和技术上偏重实证色彩,容易形成共识。而我们缺乏真正的文艺理论家,“文以载道”影响两千年,至今未除。所以在激烈变革的今天,我们在理论上是茫然的。2、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明,欧洲人出了很多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说家。单个看,一个莎士比亚足以PK元明两代戏剧家;数量分析,小说家群星灿烂,中国只有孤零曹雪芹一人。《红楼梦》缺少经典意义的故事传统,却留下了“哈红”的爱情故事小缠绵、小清新的病毒,至今蔓延在我们的爱情影视作品中。3、对以上两点根本弱势,我们毫无自知。
亚里士多德是欧美电影故事的理论基石,其实捡重要的说,就三个单词:人物、动作、有长度的冲突。在有限时间里,表现人物命运;而人物命运变化,来自动作——人物的选择;有起伏变化的冲突构成了故事主体,推导出故事的主题思想。电影告别童年期的技术童趣之后,马上开始构建这个亚里士多德式的故事传统。
可以这么说,没有亚里士多德,就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欧洲灿若群星的小说家和戏剧家,甚至没有贝多芬和莫扎特这样伟大的音乐家。而电影作为工业革命的成果,正是从小说、戏剧、音乐里吸收了营养,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完成了集大成的成就过程。电影一开始就和戏剧音乐一样,具有商品属性,靠故事原理立足,西方观众对真正的故事的追求,是伴随市场的成长,伴随利益争夺背景下生活不断富足、工作压力不断加大而娱乐需求增加、对生活变化带来的人性触角越发细腻而一直保持着乐此不疲的。而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贸易的格局,则把这种乐此不疲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除了那些带有深刻地域背景的个别电影故事,不能被世界上所有观众接受以外,所有具有经典故事传统的优秀电影,都会成为打遍全球无敌手畅销商品。我给你一张奥斯卡第1届到第85届全部最佳影片名单,你就会理解我所说的话。无论是早期的《魂断蓝桥》勾起我们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幻想,还是惊异于《卡萨布兰卡》这个发生于神奇地方的神奇爱情故事,或者是令我的大学时代难忘的《克莱默夫妇》、《普通人》、《阿甘正传》、《猎鹿人》、《英国病人》,或者是令人拍案称奇的《廊桥遗梦》、《莎翁情史》、《美国丽人》、《美丽心灵》、《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还是复古风格的《艺术家》,美国化的人道主义英雄故事《逃离德黑兰》,没有一个不是经典故事理论的绝佳样本。在这些故事里,你可以清晰感觉到基于人物选择性动作构成的、在有限线性时间里构建出犹如中国传统的钧瓷烧制艺术一样的、压力和节奏充满银幕故事每一道缝隙的完美压力系统,这一系统形成了故事对观众最基本、最基础的吸引力。
同时你还会发现,在压力系统作用下,故事主题出乎意料在高潮中浮现,伴随着人物命运的大开大合,生死离别,审美接受学开始发挥作用,你会不自觉地伴随精彩故事起舞,从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于是,一条情感活动的不连续曲线也出现了。你会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并且获得极大的满足,满足到你乐于掏钱买票,满足到你乐于追星,乐于追导演的地步。
等你把看电影当做习惯和享受,你还会进而发现另一个特质,电影惊奇。故事的原创性,“生活里有,舞台上无”的虚拟现实,是最大的惊奇。电影的技术特点,光效、音乐、蒙太奇魔术、长镜头场面调动的精准、画面的象征意义、3D拍摄技法和电脑动画的无所不能这些东西一旦和故事的物理、化学吸引力完美融合,就好像让电影长出了飞翔的翅膀,令你欲罢不能,深陷其中。
然而,说起来容易的事情,做好了很不容易。电影是特殊的艺术工业产品,生产投入巨大,故事讲不好,对故事原理缺乏认识,很容易走偏,很容易赔钱赔得“不言不语”,进入抑郁状态。君不见,号称中国第一名导张艺谋把新画面赔关门了?君不见,号称票房不败的冯小刚君,在《1942》惨败后,连人也懒得骂了?
其实不仅是中国,不仅是他们,全世界的电影都是这么走来的。我们虽然没有处于世界的中心,但引进电影还是比较早的。但是我们的半路出家吃亏吃在了没有、也不允许借鉴好莱坞的电影故事传统,而是“同命相连”地吧目光锁定在了欧洲和苏联。我们在技术上不落后,既有蒙太奇、斯坦尼表演体系,也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的新浪潮,因此我们有一流的导演(仅从电影技术,艺术“表现”角度而言)。但我们也有不走运的地方,“起大早,赶晚集”,意思是说,我们没赶上好时候,没有美国那样200年和平的好运,东西还没捂热,就掉地下摔碎了,忘却了;“剑走偏锋,歪打不正着”,是指我们的艺术教育只看到了电影之“变”,没看到电影故事这个灵魂在变化中不断丰满的历史事实,因此,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教出来的人才,不能达成正确的共识,不能在故事伟大传统上创造奇迹,倒是成了巴赞“作者电影”的门徒。于是,我看到两个变态的现实:一个是好像在影视艺术最高学府,你不教先锋电影、新浪潮、印象派你都不好意思;一个是,屈指可数的电影学院正教授,君然看不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太受刺激了!这更加坚定了我研究电影故事规律,急切想把所认识的管用的道理——成功预言《1942》必败的理论认识基础普及给大家的信念。这将是一种必然。不是我来传播,也会有其他人来传播。电影市场对此,已形成倒逼态势,不可逆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