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二战的战火,真正烧疼了世界的心。人类在信仰方面发生了很多群体性事件。有人向左转,有人向右转,有人成为无政府主义者,有人陷入了虚空。在思想界,萨特像一道闪电击中人们灵魂;在电影界,巴赞的一本《电影手册》搅乱了一池春水。影响深远的第二次电影革命开始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针对“蒙太奇”主流认识的一种反动。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倡导了长镜头场面调度技术方式的兴起,在内容上向左转,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在照明上倾向于利用自然光线。跟随巴赞的《电影手册》聚集起来的一批新锐电影导演,直接挑战好莱坞的戏剧化传统,发动了著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巴赞认为电影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产物,强调个人风格化。他认为电影起源于心理学,就像木乃伊脸上的油彩,是人们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涂抹上去的,因此才会有艺术。新浪潮电影同时还明显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经典之作《筋疲力尽》、《四百击》既有新现实主义的技术特征,也有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明显的是,他们都脱离了经典故事的传统,成为作者驱动电影的代表作。“作者电影”特征,直接影响和造就了导演中心制的产生。
1964年以后,法国新浪潮电影也回归戏剧传统,而且在雷乃的《广岛之恋》就开始了回归。法国收获了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和《第五元素》;而此后好莱坞依然成为最大的赢家,收获了斯皮尔伯格(《大白鲨》、《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卡梅隆(《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终结者》、《异形》)和阿尔佛雷德.希区柯克以及英国人大卫.里恩(《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萨姆.门德斯(《美国丽人》),丹尼.博伊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等。
中国的电影在起步不久,就随着二战影响开始偏向左翼;因此,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巴赞的电影理论成为左翼电影的基石,连同来自苏俄阵营的蒙太奇理论、斯坦尼表演体系、巴拉兹.贝拉的“群众电影”理论,一起融合成为中国电影的传统,一只沿用至今。好莱坞的伟大故事传统,从此渐行渐远。
新浪潮对电影的影响是复杂和深刻的。一方面,它极大拓展了电影的深邃表现力,增强了电影的象征意味;另一方面忽略了电影故事的内在根本规律,忽略了人物主动选择驱动故事发展的核心手段,消弱了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核心吸引力。就像雷乃的电影,《广岛之恋》拥有完美的内在情节张力结构;而《去年在马里昂巴》则完全看不懂。好莱坞有一部备受巴赞推崇,票房惨败,饱受争议的电影,那就是《公民凯恩》。其实围绕《公民凯恩》的争论,对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到底是要让作者推动故事,还是要让人物推动故事?这个争论,在今天的中国,依旧无果。
本文主体内容收藏于本人相关课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