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编剧教材读书笔记(2)
(2011-12-31 13:21:20)
标签:
杂谈 |
1、关于电影的三幕结构
一个故事是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设计:激励事件,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作者将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按照通常的说法,叫作场景。小说家也许需要六十个以上。戏剧作家则很少达到四十个。
一般而言,一个三幕故事要求四个重大场景:故事开篇的激励事件以及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的高潮。
一个在其他各方面都讲得不错的故事如果会陷入泥沼的话,问题肯定是出现在这个地方——因为作家必须小心翼翼地趟过这一长长的第二幕泥沼。对此,有两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增加次情节或增加新的幕。
一条受人景仰的好莱坞格言警告说:“电影讲究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换言之,一部影片要想在世上有成功的机会,最后一幕及其高潮必须是最最令人满足的体验。
所以,通过场景、序列和幕,作者创造细微、适中和重大的变化,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可以逆转。然而,最后一幕的高潮却是不可逆转的。
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发展为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出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如果你能让每一个最小的成分各司其职,那么便可以达到故事讲述的深层目的。让每一句对白或每一行描写都服务于行为和动作的转折或情境设置的变化。让你的节拍构建成场景,场景构建成序列,序列构建成幕,幕构建成故事,以达到最后的高潮。
如果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观众的所有情感,则被称为闭合式结局。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
一般说用三幕结构法很容易就可以看清楚一部电影的结构,对电影的编剧方法也就了然于心了。过去在戏剧界有三一律的说法。
三幕结构中,一般第二幕比较难。因为往往是激励事件加上第一幕矛盾的展开,只会占去电影长度的四分之一强;而第三幕高潮和结局又会占去四分之一强,这样第二幕往往会比较长。维基给出的方法就是——增加事件。时间长当然要多装东西,东西少了就会显得空空荡荡,就不好看了。例如《天下无贼》就是如此(参见本博关于《天下无贼》结构分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善于从第二幕的“灰烬”里,涅磐出新的高潮。一般每一幕都有自己的小高潮,第二幕如果长还不止一个小高潮。但是很多好看的电影里,第二幕看似就要结束,不是真的结束,而是假结束,目的是实现意想不到的转折,迎接最终的高潮。这个是有难度的,做得不好有虚假的感觉。《天下无贼》就很出色,当王薄从真的贼手里夺回傻根的钱,想要带着王丽逃之夭夭的时候,王丽决意要把钱还给傻根,再次上车。由人物内心决定了转折,很自然。随后,才有了王薄与黎叔车顶上的恶斗。
无贼属于闭合式结局。非1非2都是开放性结局。
2、前提和主控思想
有两个概念支撑着整个创作过程:一是前提,即激发作家创作欲望的想法;二是主控思想,即通过最后一幕高潮中的动作和审美情感所表达的故事的终极意思。
不过,前提却不像主控思想,它很少是一种闭合式的陈述。更可能的情况是,它是一个开放式结尾的问题:如果……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一条鲨鱼游进度假的海滩吞食了一个游客,将会发生什么?《大白鲨》。如果一个妻子要抛下丈夫和孩子离家出走,将会发生什么?《克莱默夫妇》。
一个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个能够表达故事的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我更喜欢主控思想这个提法,因为它不但像主题一样道出了故事的基本思想或中心思想,同时还暗示了它的功能:主控思想确立了作者关键性的选择。
它是又一条创作戒律,为你的审美选择提供了一个向导,帮助你确定:在你的故事中,什么适宜,什么不适宜;什么能够表达你的主控思想并可以保留,什么与主控思想无关而必须删除。
主控思想具有两个组成部分:价值加原因。它在最后一幕的高潮中明确了故事的重大价值是正面性质还是负面性质,同时还要确定这一价值转化为现在这一最后状态的主要原因。那一个句子就是由这两个成分构成的。价值加原因,便表达了故事的核心意义。
原因是指主人公的生活或世界何以转化为最后的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原因。从故事的结尾回溯到故事的开头,我们便能从使这一价值得以存在的人物、社会或环境的深处探知到这一主要原因。
因此,你必须研究你的故事高潮,并从中提取你的主控思想。但是,在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你不妨自问:这是不是真理?我是否相信自己故事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把它扔掉,然后从头开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要尽一切可能让世人看到你的作品。
主控思想非常重要。现代电影观众看电影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在电影里有所获得,有所收益,有所启发,至少也要有所感叹和感慨。好的电影,主控思想是明晰而贯穿始终的。主控思想决定了素材和人物思想活动价值取向的取舍,在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好的电影表现为,一是主控思想缺失,或者是主控思想不明确,不清晰,难以判断;二是虽然有好的主控思想,但是没有很好贯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让你觉得靠谱,一会又离题千里不知所云,让你觉得不靠谱。好的例子如《唐山大地震》,宣传海报上面的“23秒,32年”就是解开电影主控思想的钥匙,一直在不动声色的铺垫,直到亲情在32年后回归的那一刻,突然爆发,力度惊人!再如《失恋33天》更是直接说出主控思想:“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
3、关于对白的潜文本
一句好莱坞老话是这样表达的:“如果一个场景是讲述那个场景所讲述的东西,那么你算是掉进粪坑里了。”它是指“写在鼻子上”,写出的对白和活动使人物最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尽现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将潜文本直接写在文本上。
演员将会说出和做出场景所要求的一切,但是他们只有在内心生活中才能找到创造的源泉。上面的场景之所以无法表演,是因为它没有内在生活,没有潜文本。它之所以不可表演,是因为它没有什么东西可供表演。
即使一个人物在独处时,也会有潜文本。因为,即使没有别人在看着我们,我们自己也在看着自己。我们戴上面具,向我们自己掩盖真实的自我。
4、节奏的作用
节奏是由场景的长度决定的,我们处于同一时间和地点的时间有多长?一部典型的两小时故事片要演出四十到六十个场景。这便意味着,每一个场景的平均长度为两分半钟。但并非每一个场景都是如此。实际情况是,每出现一个一分钟场景便会有一个四分钟场景。每出现一个三十秒的场景,便会有一个六分钟的场景。
一个格式标准的剧本,一页等于一分钟银幕时间。因此,如果你浏览你的剧本,发现一个两页的场景,后面紧跟着一个八页场景、一个七页场景、三页场景、四页场景、六页场景、五页场景、一页场景、九页场景。换言之,如果你的剧本中的场景平均长度是五页,那么你的故事的进度就像一个慢车投递的邮递员一样。
大多数导演的摄影镜头都能在两三分钟之内汲干一个景点内具有视觉表现力的任何东西。如果一个场景延续时间太长,那么镜头势必重复。剪辑师会不断看到同样的基调镜头,同样的双人镜头,同样的特写镜头。
剪辑师会不断看到同样的基调镜头,同样的双人镜头,同样的特写镜头。镜头重复时,表现力便会逐渐消失,影片的视觉效果变得沉闷,眼睛会失去兴趣,视线会游离于银幕之外。
节奏是艺术。维基告诉我们,场景不能等长,就像音乐,等长的音符构成不了一曲动人的旋律;不能过长,过长会沉闷,视觉会重复,审美会疲劳;短之后,必定有长;长之后,必定有短。长与短的精美搭配,才是动人的乐曲。短是打破长的沉闷,长是延伸短的韵律、力量和思想含量。短,需要电光石火,烟花般美丽,闪电般迅捷和震撼;长则要织锦般细密,云一般宏大和富有张力,海一般富有思想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