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驼影|河西走廊笔记(选读)
(2018-03-22 14:26: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精彩阅读 |
作者:徐金生
峡口古城
岩石风化了,石骨嶙峋,仿佛一层层翻开了的毛边的书页。
在老军乡的石峡口内,岩石壁立,突兀、森然,泛着灰褐色的冷峻,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峻。
冷峻的石壁上镌了四个大字,“锁控金川”,寂寥地被风吹着,自明嘉靖年间一直吹到今天,面目有些陆离斑驳。这个被称为河西走廊“咽喉”的石峡口,有个叫陈棐的官员,在翻开的石头书页上写下了文字。
四字排成一个田字格形状,双钩刻勒,足有一人之高。近年有好事者以油漆涂饰,却始终未能抵御烈日和暴雨。石头未朽,故而文字不朽。
石壁下是河谷,季节性的,流沙卵石,掩盖了历史深处的秘密,河谷即是旧时行人的必经之路。
国道从距此不远处开通后,石峡口成了羊群和牧羊人的通道,偶尔会有不经意间来访的游客,还有夏日不期而至的洪水,以及野鸡、山兔和青羊等野物。
石峡口上的山顶,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霜凿刻,雨雪侵蚀,已然风化的岩层保持着流水的姿势。
岩石在时光里裸裎出各样的态势。这些裸着的石头也有着疼痛的感受吗,会否在黄昏感慨,由高处的坚硬凌厉,离析为片块,再化为砂粒。
山岩之上的山包上,是土筑的长城,兀自立着。汉时的倾倒了,明时的可能会补上,停驻在时光里,断断续续。
夹进墙内的芨芨草、茶条、木头撑起砂土,苔痕满布,鸟粪、不明来历的破洞,墙根和背阴处残雪未化,光照不到这儿,土墙半明半昧地在岁月里苍老,虽有友人三五人在侧,却有四顾茫然之感。
一棵树
出城,一路向东,直奔近在咫尺的东山,据说此行目的地在山里,却叫一棵树。
一棵树,同行的阳君去过,他不说他的感受,他知道那里的好,带我们去看那里的好。
他开着车子在城外的砂石路上疾驰,我在不断揣测这个奇怪的地方和地名。这地方定是有一棵树,这名字定是来自放羊人,揽沙葱,挖头发菜的人,他们习惯于这样直截了当的命名方式。
进山后方向转北,兜了好几个圈子,在一处鹅卵石遍布的河谷,远远看见了一棵树。不对或是说不够准确,应该是几棵树,一颗高大的杨树旁边,紧靠着一棵半大不小的榆树,挨着是挤成一簇的一排小杨树。
一处寂静的山谷,一棵寂寞了许久的树。
停车,走过去,逐渐走近。
一种难以形容的沧桑,一种令人压抑的高大。真正的一棵树,地因树命名。
一株艰难生长的树木,树皮和枝条上皴裂的皱纹密布,枝干扭曲地伸向天空,生长在季节河谷拐弯的一处山口边。
河风不时吹来,既不定向也无定时,生长在这里,对于一棵树意味着什么,无法描述。
一颗树在河谷里孤独发生着微妙的它自身也难以觉察的变化,自内而外有着一种巨大的让人难以想象的坚韧。
后来发现,一颗树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得益于一眼看不见的泉,这眼泉在距树不到百米的山坡上,泉眼已瞅不见,西边离树不远,一条手臂粗的铁管突兀地伸出来,伸进下面一个盖严实的破旧的水泥池子,里面蓄着水,水溢出来,聚成一汪,养活着一棵树,还有一些树。
大山深处,这是一种罕见的缘分,幽泉相伴,树是幸福的,存活若干年之后,亦可无悔无怨地死去。
一棵树,有羊。
放羊的人,孤独而又执着地在大山里寻找草场,寻找水。
一棵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适合放羊的人生活。
依山挖出羊圈,搭起羊棚和简陋的房子,就可以放牧自己的羊群。
大山里面,一棵树生长的地方,有鹰飞翔的地方,放羊的人放牧自己的孤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