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百鸟朝凤》 思文化传承  选段     贾旭东

(2017-05-02 12:18:22)
标签:

文化

分类: 精彩阅读

走出影院,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影片提出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大问题,需要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爱好者乃至全民族、全社会来思索和回答,那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发展?而国家和社会又应该如何抢救和

保护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知行并重”,这是传统文化教育与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差异,而这一点,却被没有真正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现代中国人几乎完全忽视。试想,一个发表了很多篇论文的书法艺术理论研究者配被称为书法家吗?不配!除非他写得出一笔好字;一个中医理论知识很丰富却无法号脉、针灸或开方抓药的所谓中医专家你会请他看病吗?不会!他不是真正的医者;一个著作等身、在高等学府研究禅学一辈子却从没在禅堂里坐过一炷香的教授能教你学禅吗?不能!他只会“口头禅”;一个看着书、照着视频录像学太极的人打出来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吗?不是!那只是“太极操”或“太极舞”。琴棋画印,无不如此。离开“知行并重”,传统文化就只剩下了空壳皮囊而失去了灵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按照现代知识管理的分类,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不是那些可以用文字语言来表达、用录音录像来保存的“显性知识”,而恰恰是那些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这样的知识,只能通过老师手把手、心传心的示范、引导和教授,学生要全身心去体验和领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关键就在于,这些“默会知识”在传统的师徒授受制度下,通过焦师父这样的老师和游天鸣这样的弟子代代传承,即便流落民间亦不绝于缕。所谓“心心相印”原本就不是讲什么男女情爱,而是描述师父弟子于电光火石间的性命相见、心灯相传!因此,即便是那位姓付的文化局正局长找到游天鸣,把“百鸟朝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录音录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来说也只是隔靴搔痒,不解决根本问题。


在当前实现“中国梦”、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社会真正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在以“显性知识”传授为主体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保护和传承这些“默会知识”,使之不致随着其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或者,如何建立符合传统文化特点的、新的、更高效的教育体系,让那些如焦师父一样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文化传承人能够更高效、更科学、更快速地将这些“默会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唯有如此,传统文化的精华才不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才有可能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不竭的精神能量和丰厚营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游天鸣这样的文化传承人来说,徒自哀怨时代的变迁根本于事无补。只有与时俱进,在坚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勇于创新,破除陈规陋习,拥抱现代文明,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比如,游天鸣如果还坚持焦师父传下来的老规矩,“百鸟朝凤”一代只教一个人,甚至像很多武林陈规一样“不传外姓”、“传子不传女”的话,恐怕要不了几代,这名曲便会成为传说。其实,传统文化本来就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在饱受现代中国人误解的儒家“中庸”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通权达变、因时制宜”的题中之义!


师父去了,游天鸣将何去何从?“百鸟朝凤”几成绝响,如何使之薪传不断?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这既是焦师父留给天鸣的问题,也是吴天明导演留给我们的问题!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华民族的复兴,虽浅薄鄙陋如我者,亦不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当奋起精进,上下求索!


心灯不灭,道亦不绝,有灯就有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