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洋芋蛋儿(节选
(2013-12-26 18:43:04)| 分类: 精彩阅读 |
甘肃洋芋蛋儿(节选)
每次看见标题上“甘肃洋芋蛋儿”这几个字,我的嘴里总是会轻轻地念出声来:“甘肃——洋芋——蛋儿”,不用说,表情夸张,狡黠的眨眨眼睛,脸上还要带着一丝丝惬意的笑容,多么亲切舒服的名字啊!
听到这个名词的那会儿,还是孩童。小时候,出生在新疆,我爸是一九五九年参加青海剿匪的骑兵,一九六五年一转业就落户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地图上看,简直就在中国的边境线边上,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中苏边境线上。据父亲自己说,从乌鲁木齐坐上汽车一路向北,到了稍微大一点的车站都有人下车,我爸和一群战友就是不下,激情澎湃地大声向师傅嚷嚷:“开啊!开啊!一直往前开。”青春的火焰直往上蹿。
“这些洋芋蛋儿,高兴个啥,看着吧,到了边境线,你们个个就蔫了。”
师傅咬牙,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兵们的下场,讪讪地冷笑。果然,车最后开过石河子开到最北的塔城兵团实在没处开了,大家都傻了眼,只好下车。荒凉,苍茫的大戈壁滩迎接了大兵们。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滩盐碱地,就是一群老兵们的新家。后来随着祖国各地支边青年的不断加入,建设兵团成为一个革命的大熔炉,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们。可以说,全国哪个省份哪个旮旯的人都有。你若是要找老乡,只需站在连队食堂排队打饭的队伍面前,瞪着眼睛,吸一口气,用方言吼一声:“甘肃的,洋芋蛋儿?”保证会从队伍里呼啦啦的窜出一帮人来,把你像卷心菜一样围在当中。
“甘肃洋芋蛋儿,能吃不能干,挑了两个猪尿泡,压得满头汗。锅里煮的洋芋蛋,锅底下烧的羊粪蛋儿,炕上躺个死老汉,身上盖个烂毡毡,等着要吃洋芋蛋儿。”——这是骂我们甘肃人的。
洋芋,又叫土豆,马铃薯,或山药蛋,洋山芋,这个来自国外的洋蔬菜,降生在新疆的盐碱地挺有福气,经过改良后的品种特大,淀粉含量不高,大多数是黄白色的,个儿大,皮薄儿,有的太大,芯子里是空的,新疆有些人也把洋芋叫“西北果”。
每当父母用自行车把收获的洋芋驮回家,我们的味蕾就开始期待和憧憬了。父亲是甘肃人,顿顿饭离不了洋芋,母亲是山西人,整天也爱捣鼓着吃,洋芋来到我们家便有了全新的贡献。甘肃人喜爱把洋芋炒丝、条、片、块,或红烧,或蒸煮,或擦丝,用玉米面、白面拌上入笼蒸熟,再用油盐葱花辣椒炒食。玉米面的散舒,爽口;白面的柔劲儿足,有嚼头,叫洋芋蒸菜,很多人都爱吃。
我们小孩子最爱吃的几种洋芋美食:一是洋芋丸子。父亲在一张铁皮上用钉子扎了许多眼儿,洗干净的洋芋在铁片上来回摩擦,洋芋被磨成了浆,磨好后,用纱布过滤,细渣留着,淀粉在遇空气变色发红的浆水中沉淀了,倒去水,再把湿淀粉混和进洋芋渣中拌匀,捏成大拇指一样大的小球上笼蒸熟,十五分钟就好,捣些蒜泥,用热油泼了,加少许醋、酱油、红辣椒油和盐调匀,一碗酸辣咸香爽口的蘸汁儿就调好了,丸子出锅要乘热吃,柔筋筋的,弹牙,滑嫩,不然会很快变凉,淀粉凝固就发硬,颜色也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的了,但是,吃不完不要紧,下顿吃的时候,切成条或者片儿,用油盐辣椒葱蒜炒着吃更是别样滋味,不是太刺激,柔滑,还有了更多的油香儿,吃了不爱饿,想一想,我都忍不住口水滋生啊!这样口味重的美食,大人小孩子都惦记,而且百吃不厌。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