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节选)
朱
强
小时候时常可以听到类似于“铁树开花水倒流”的话。在许多人的惯常经验里,铁树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开花的。可是后来我不但看到了会开花的铁树,而且那花开得灼灼其华,楚楚大方,一点都不羞涩,并且花开得一年胜似一年,让人有些怀疑自己当年的记忆。
少小时候总是壮志凌云:那些看来永远无法实现的事,由儿童说来总是轻而易举,手上充裕的时间是那时我们信口开河的资本。时间既助长了我们内心的狂妄,也使我们面对漫长的人生之路总是无畏无惧。我承认自己当初在诺奖面前也曾大言不惭地说过许多疯话。原因是中国公民向来与这个国际性奖项无缘,无数次失之交臂与差之千里,几度让国人灰心丧气。
这一次,莫言突如其来地走进了许多人的视野,包括我的几个从来不读书的朋友。其中有个是成天睡大觉的胖子,一个是整天钻在钱眼里的生意人,还有一个之前一看见书就说头晕。在某种程度上说,莫言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让大家的眼睛狠狠地过了把瘾。确切说来,他便是使水倒流的那株会开花的铁树。
大块版面的报导其实早已经与文学无关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时代的人对文学怎样的热衷追捧。如果不是莫言的胜出,如果不是多年来一种类似于复仇式的心理的存在,我想莫言依然是冷月无声的,文学书柜旁边依然是凄凄惨惨戚戚。用“社会公共话题效应”去概括这个时代所涌现出来一切热门事物,似乎要更为贴切。我们已经不太关注事物背后所对应的那些实际的内容,我们正身处于一个飞速疾驰的轨道之上,许多东西未等你看仔细了,它便已经在眼皮底下匆匆流逝。话题总是层出不穷的。一个新出的话题于你而言,很快就会感到厌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崭新的话题。
最近我的几个朋友跑来向我借书。并且强调只看小说,最好是莫言的《丰乳肥臀》。他们觉得莫言的小说给中国人长了脸。因为莫言的文字,使他们脸上贴金。据说当年读《红楼梦》也是一种时尚。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想而知,在那个时间段落。红楼梦里的大小人物,人名,地名已经成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集体暗号。你可以不知道回家的线路,你可以对城市的地理坐标不熟。这些都不妨碍你游窜士林。但是你如果开口不知道红楼梦里的某个典故,不知道王熙凤骗贾瑞出来那个晚上是几月初几,那么你自然要扫地出门,收拾包袱,退隐江湖去。我的另外一个朋友更是让我忍俊不禁,他短信来说莫言获奖恐怕你也要沾光揩油。文学的春天正在后花园里蠢蠢欲动。以后你不但可以靠稿费为生,而且还可以过得相当体面滋润。被无数的文艺女青年所追捧,写作者的地位也必将陡然抬升。我想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个人的一厢情愿。人间的彩虹总是易散的。因为更多的彩虹还没有开始。我们总是试图把时代的某些重任集中地压在个别人的肩上,总是期待他的声音能够挽回过去外人对我们的种种错误认识,打破过去这个社会所铸造的种种游戏规则。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不过一朵小小的浪花。时间的河流里总是会时不时地制造出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那些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用来改变现状的人物其实只不过是这个时代的有意安排,意图无非是用来转移集体的注意力。或者撩动人们越来越接近麻木的眼球。
不过无可否认,莫言的大师地位。他的《枯河》曾经让我在十多岁时便领略了巅峰文学的巨大魅力。尤其是莫言先生的质朴,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现在莫言先生的获奖,至少证实了如下几个论点成立。
1、原来诺奖还可以这样评选。
2、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境界,至少生活居住着数十位有能力获诺奖的中国籍文学大师。
3、原来大家对待文学,态度并非如之前所想象的那般冷漠。不管文学在当下是借助于何种名义被炒热。
4、越“土”的东西,越能够代表世界。
5、你欲求征服别人,获取他人的对你的认可,能力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沟通。
6、诺奖似乎并非由评委评选而出,而是一次集体性的突然发现。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