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宏散文二题(节选)
(2012-05-15 10:04:35)
标签:
墨邦博客杂谈 |
分类: 精彩阅读 |
千灯,叩响江南古镇之门
今宵独坐忆江南。江南是什么?诗词的江南,烟雨的江南,萦绕于我心。你或许游遍了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小舟渔歌、小巷细雨、小院清风后,读出了江南的悠然与精致,但别以为江南水乡都是大同小异的,江南古镇都是千篇一律的,千灯就是那个例外。
有朋自远方问我:“江南的千灯是什么样的?”我说:“千灯是风流才子遗落江南的一把画扇,轻轻一展就是一条淌不尽的河,一条走不完的千年石板街。这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镇,是顾炎武先生的故乡,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最近又荣获“中国魅力名镇”殊荣。它不是那种让人惊艳过后一直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而是让你来过之后可以回味再回味仍有无穷回味的地方。它不仅是一种地域上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份淡泊与典雅,一份精致与安逸,就像一幅淡淡的传统水墨画,宁静古朴却余韵幽远。”有人说:“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人有时反而不太容易一下子把水乡的那份美、那份感动、那份历史沧桑感说得十分清楚。”可当你面对有着中华文化编年史的一半历史的千灯,面对叩响江南古镇之门的千灯,你怎能不感动?当你寻觅在那幽幽的古巷深处,那些神秘的古宅群中时,你怎能不怀古?2500多年的古镇,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与别的江南古镇不同,千灯在穿越2500多年的苍茫时空后,已把2500多年的文化浸染这方水土里,显得灵秀而大气,更铸就了千灯人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千灯原名千墩,据汉《吴越春秋》和宋《玉峰志》记载:古吴地有三江,吴淞江畔有土墩九百九十九个。昆山南三十里有一高土堆,为第一千个墩,这里就被称为“千墩”。
它是苏州至上海的中心水埠,是昆南小集镇群的中心,土地肥沃,商业繁华,民丰物阜,素有“金千墩”之美誉。
千年以前,千年以来,千灯人就把一条千年尚书浦、一条千年石板街作为千灯的象征,或称之为千灯的缩影。
水作为江南古镇的共有灵魂特征似乎可以不提,但尚书浦却又给人以别样的感觉。站在尚书浦上的任何一座古桥之上,你无法不生幽幽思古之情。虽然夏尚书和当年的大臣们早已作古,但其当年率千军万马疏浚千灯浦时的豪情壮景,就如同夏日的睡莲慢慢地浮现眼前。站在尚书浦旁边,看着流淌了千年的河水,说尚书浦是千灯人的母亲河毫不为过。自古以来,千灯人就临河而居,尚书浦的水滋养了一代代的千灯人。清晨的尚书浦是忙碌的,那清幽幽的河水倒映着洗衣淘米的江南丽影,河上小商贩们悠闲地摇着一叶小舟在做着卖米、卖柴的生意,清纯的船娘也在临河人家的窗外甜美地叫卖着各种特色风味点心、小吃、油盐酱醋。看!那临窗的女子正在用绳子把盛东西的篮子吊上去,这些怎能不拨动你那怀旧的心弦?有了尚书浦,有了水,什么都活起来了,街市活了,人活了,经济活了,文化也活了。尚书浦缓缓地从幽远的历史深处流来,又悠悠地向遥远的未来流去……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