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听觉参与及不同视野中的批评(节选)

(2010-09-30 11:29:50)
标签:

天山论剑

杂谈

分类: 精彩阅读

视听觉参与及不同视野中的批评节选

                                            曾繁健  

  摘  要:高校英诗教学的窘状导致了教与学的"潘多拉"效应,其解决的途径就在于视听觉参与及不同视野中的批评;也唯有如此实践,英诗教学与欣赏的思路才不至于单一僵化,笼统化、宽泛化、感性化及说教化的缺陷就能够被避免。
关键词:英诗教学  出路

        1.引言
        高校英诗教学的窘状确实存在,也带来了其中的“潘多拉”效应。这在笔者前一篇文章——高校本科专业英语诗歌教学的“潘多拉魔盒”中得到了大篇幅的阐述[1]。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以实践教学为事实,以语言学及文艺批评理论为方法论,以现代电子科学为手段,是高校本科专业英诗教学的不二选择。
      2. 英诗教学窘状的解决原则
        英诗教学窘状的解决必须是综合全面的方法论,但总的来说,兼顾以下的几种原则。
        一、英诗的教学必须重视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但更要讲究语言学的批评方法。语言是诗歌信息的载体,也是读者进行英诗批评的依据之一。但目前我国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对英诗语法的偏离、语义的偏离、书写的偏离等不能有效的理解,对于英诗句子的跨行、跳行现象还不能很好地识别,他们很难对这样的句法进行常规性的语法复原。所以教师必须使用语言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英诗的讲解与导读。关于语言学的英诗欣赏,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Leech:1969)就是一本很好的理论指导书籍[2]; 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参照应用。
        二、以各式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文本的解读,进行有具体数据支撑的英诗批评。比如以精神分析学说,结构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等为方法论,抛弃中国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宽泛性、感悟性、直觉性等缺点,不以道德说教与政治说教为其中惟一目的,走出藩篱的狭隘。如果把英诗的批评方法局限于其中的一种方法,那是相当危险的,容易犯英诗批评的“单边主义”错误;于是诗歌艺术的中的百家争鸣,百花开放就已经变得不可能了。当然,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对同一首英诗进行批评教学,结果可能有所不同,也有可能蜀道同归。实际上,以笔者的研究与教学经验来看,对同一首英诗的解读与批评,即使用不同的批评理论进行针对性的解剖,结果更多的还是相互之间的相辅相成的。所以,黄田等(2008)坚持认为,英诗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理解视域开放给学生,另一方面,诗人的视域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包括诗人的背景与其时代的背景等,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视野中探视英诗理解的意义” [3]。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龙源期刊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