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泉乡村地名故事(节选)

(2010-01-15 10:24:42)
标签:

历史

山川

人物

杂谈

分类: 精彩阅读

酒泉乡村地名故事(节选

                                                              李金寿

 

该镇始建于1956年,原为石油工业部运输三分公司驻地,因距敦煌市区7公里,故命名为 “七里镇”。

    白马塔村   该村由来自甘肃省金县(今榆中县)和礼县移民构成,先分别称金县坊、礼县坊,后因该村中有著名的白马塔而改名。
  白马塔是著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为安葬他的白马而修建的。前秦符坚十九年(公元383年),大将吕光西征获胜而归,鸠摩罗什随吕光来到敦煌,去长安传播佛教,行至沙州古城普光寺歇息、讲经。不久,鸠摩罗什所乘白马突然一病不起,水草不进。一日晚,鸠摩罗什正在灯下静坐,白马头抵门开,幽幽近来,对鸠摩罗什道:“法师,我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驮你东去传播佛教,一路上沙海茫茫,道路险阻,与你相随,如今已是阳关大道,再无坎坷之路,敦煌是我超脱生死之地,我将不再伴你而行,望你前途珍重”。鸠摩罗什听罢,紧紧抓住马尾苦苦哀求道:“传教乃是佛祖大事,可不能半途而废”。白马依依不舍,又言:“法师,前边不远处便是葫芦谷,那是出天马的地方,在那里有新的乘骑,将伴你东行”。言毕,白马化作一道白光,升向天际。法师惊醒,原为一梦,旋即侍从来报:“白马已逝!” 鸠摩罗什悲痛于心,百感交集,为报答白马的辛劳无怨,他在普光寺讲经说法,筹集重金修建一塔,安葬白马于此,称白马塔。
  斗转星移,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气势轩峻的白马塔,既成为敦煌旅游的一大奇特景观,也是地方乡村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

    杜家墩村   该村由来自甘肃省岷县移民构成,先称岷州坊。清朝后期,敦煌孤悬于河西走廊西端,远离军事重地,州府鞭长莫及,兵匪灾祸频频发生,敦煌农民为了预防兵匪灾祸,保护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纷纷在居住地修筑了一些“堡子”或烽火墩,危难时供家人避难、藏粮之用。墩子多为上下两层,有门,有垛口、枪眼可供防守。这些“堡”或“墩”都是以所修者的姓氏命名。当时此地杜姓家族较大,在此修筑的烽火墩叫“杜家墩”。村名因此而得。

    习滩村   该村由来自甘肃省临潭县和安化县(今庆阳县)移民构成,先分别称洮州坊、安化坊。洮州坊移民中习姓人家占多数,建堡子居住后改叫习家堡。安化坊后来也改名叫安化滩。公社化时期习家堡与安化滩合成一村,两地名各取一字,定名为习滩村。

(阅读本文全部内容,请进入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