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游记
经过半年的筹划和准备,阿拉斯加自驾游终于在一八年的八月底成行了!这是一次最令人期盼和想往的经历。踏足这个最后的边疆,荒芜的远方 (The Last Frontier,Remote Wildness)。我们共两对夫妇一同拼车旅行,共历时12天,途经六个大小不同的城镇,行程约2000多公里。把卅内主要高速路转了一圈。一路上途经冰川雪山,各种野生动物,美不胜收。暂且不表这风景有多美,免得审美疲劳,讲一讲我们在林中步道被棕熊追踪的危险经历故事。
在进入正题前,先介绍两件和这次经历有关的背景知识,各位看官请耐下性子了解一二。一个是阿拉斯加的三文魚 , 另一个是阿拉斯加令人惊叹的原油输油管工程。
悲壮的三文鱼生命历程
阿拉斯加的三文魚主要有四种,其中的 King Salmon 最为有名,个大肉质好。每种三文魚的生命历程都相似。其数量多的超出想象,我们去时正是迴游繁殖季节,退潮后河滩上一片死魚,横尸遍野。水里有海豹海狮,岸上有黑熊棕熊,天上有各种水鸟都来享用这三文魚盛宴,大自然的馈赠。还有一字排开钓鱼的人希望三文魚临死前能钓起来。河流的入海囗是三文鱼迥游逆流而上的必经地,已被保护起来禁止靠近和钓鱼。我们所历险的地方位于阿拉斯加东南方的阿拉斯加湾海港城市,叫 Valdez,也是1280公里长的输油管终点站,从这里原油装上油轮运往美国本土的炼油厂。这里也是著名的三文魚产地,从十八世纪开阜以来就有三文魚罐装厂,生产的三文鱼曾是当地的支柱工业。肉质不好的三文鱼用来制成烟熏魚喂雪橇狗,据介绍一只狗每天要吃两磅左右的三文魚,每天可跑200英里,约320公里,需要进食大量的蛋白质。我们也体验了一把狗拉四轮车(因为还没有雪), 我们四人加驾驶员要18只狗来拉。个个都奋勇争先,绳子都绷的很紧没有一个偷懒的。我们座在上面不免起了恻隐之心,特别是在上坡时。有点跑题了,继续说三文魚吧..
三文魚是在淡水里生出魚蛋,只有少部份能孵化成小魚苗,各种鸟类野鸭都要吃鱼蛋和小鱼苗,只有躲在水草丛中的才能幸存,据研究每2800个鱼蛋最后只能长成两条成年三文鱼。三文鱼苗长到足够大时就会沿河流游回大海成长,成年后约长到40-60公分长,3-5磅重时又会迴游到它的出生地河流,产卵后就死亡,算是落叶归根。有无数河流可产卵,它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真是一个大自然的奇迹,或许每条河的水质有轻微的差别,它是牢记了家乡的味道。科学家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解释。
它产卵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生命轮回 (Life from Death)。它们的孵化场正是见证生命轮回的地方,吸引无数游客见证这生命的奇迹。三文魚经过长途旅行,途经无数险关,到达想去的河流上游时己经筋疲力尽,免强产卵后身体就由青变红,再变成白色时己死亡了。看着三文魚大口的喘着气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往上游也是令人心痛,恓性自己而保全了物种的延续。人类的母亲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没有三文鱼那样悲壮,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哺育下一代的成长,向所有的毌亲致敬,对不起又跑题了。
阿拉斯加原油输油管
这个输油管有1280公里长,直经48英吋,横跨500多个河溪,造价80亿美元,从七五年到七七年历时两年就造成,至今已运行四十余年。经历多次地震而完好无损。穿过崇山俊岭,地形非常复杂,也算是人类的工程奇迹。
它的最后一段恰好经过我们步道的上方。
看看这油管的直经,要爬上去得有和成龙差不多的功夫才行。但人在生死关头也可能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能力。
看冰川还是看鱼?
吃早饭时我们讨论了当天的活动行程,一个是座观光邮轮看北美第二大的入海哥伦比亚冰川(Columbia Glacier), 另一个选择是去三文鱼湖看鱼。我们俩男的因为前天乘相似的观光船晕船,建议去看鱼。但这个时代早过了夫唱妇随的年代,女人要干什么谁也挡不住,她们坚持去看冰川,是11点出发5点回来共6个小时。好吧即然意见不能统一就分开行动,俩女士买好票后我们就开车上山了。怕中午午饭沒着落,还特意早餐时多烤了个华夫饼(waffle), 电烤炉有很多坑的,再浇上煻浆,香气四溢。还带上一块烟熏三文鱼块,两个桔孑,一瓶水,准备上山后中午赏景时享用。
亊后想想俩个女人要去座游船真是一个幸运的选择,不然拖两个油瓶后果难料!
这是我们步道的地图,立在入囗处,说明只能白天去(Day hiking only), 有6公里多,高差200多米,有陡坡,难度中等。老美说的中等难度绝对是个硬骨头,进去后才体会到。进去后没多远就有一个5米多宽的栏杆不让车进去,路宽的并行两辆大卡车还有余,一边杆子上有个透明盒,里面有个自愿登记本(Sign in), 还想走个道还要登记,同伴说我们要雁过留声,也登一个。打开一看昨天一整天就一个队伍从西雅图来共四人进去了,评论栏写着"This is a great trial", 还画了个笑脸,也没提鱼的事情。今天就我们俩人,要求出来后再写评论,当时也没多想,其实这个登记制度是怕你有进无出,如果有评论说明出来了没事,没评论说明有麻烦了还在里面,隔夜还没出来就凶多吉少了,有巡山员定期查看。但又不能明说吓着走道的人。
里面的路上下起伏很大,坡度都在45度左右,在坡底根本不知道坡那边的情况。我们很幸运正好看到熊时它在对面坡顶下来,我们也正好从熊的对面坡顶相向而行。如果我们早几分钟双方在同一坡顶相遇,不但我们吓一跳,熊也会惊吓会立刻发起攻击,我们的时间节点太幸运了! 此是后话,下文再详表。
一路走来实在是太安静了,偶尔听到几声鸟叫,心里有点发虚,不停的前后观察,路的左边是很高的悬崖,都在70度以上,右边是荗密的树林。从一个很陡的坡上来,突然看到俩个人在坡底的桥上照相,心才安了一点,走下去一聊才知道是油管维护工人。看着他们的四驱车慢慢爬上坡顶,很快就消失在视野里。过桥后继续上山,右边变成了一人多高的矮树丛,而且有许多红色的浆果,是熊喜爱的食物。我们边走边分工观察前后方,特别注意树丛有没有不正常的揺动。就这样提心吊胆的走上了山顶的湖垻旁,一看根本没有鱼。原来这个水垻是用来调节下流河水流量,帮助三文鱼向上迥游和兼顾发电的水利工程(Salmon Gulch Hydroelectric Project),我们只着到Salmon这个字和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画个圈就相信这湖里有鱼,其实是冰川融化的水用坝挡住形成向高山湖。正当失望准备赏景吃午饭,突然看到两堆新鲜的熊粪,还有没消化的红色浆果在上面,立刻紧张起来,立马背起包一路小跑下山。
又经过刚才油管下的桥,侧面有个山坡可上到一个观景台,台下是大约七八十度的悬崖,长有齐腰高的杂草,看了一下想从这里抄近道下山,因坡太陡放弃了。
又原路翻过几个坡顶,眼看只剩最后一个下坡再上坡就可以到我们签到的地方了,同伴突然大叫一声: 熊! 抬头一看对面坡顶一个像坦克一样的棕熊正头一摇一摆的嗅着地面大步走下来,己下到一半的坡了! 头顶只听嗡的一声,头脑一阵玄晕,腿也有点发软。它距我们最多50米,只要几分钟就可追上我们,想想飞人十秒就可跑100米,熊比人可跑的快!
这个状态只持续了数秒钟,求生的欲望激发了肾上腺素大爆发。转身又往山里走去,互相鼓励熊能看到我们时不能跑,否则会激发熊猛追,翻过坡顶后熊看不见我们时朝下猛跑。脱掉了新买Alaska 夹克衫,把车钥匙和手机取出,然后扔掉衣服,全身因紧张和猛跑已经湿透了。熊去研究扔掉的衣服给我们多了几分钟。同伴是美国一家药企的高管,长期在北京工作,也是狂热的户外徒步客,在北京加入一个穿越群,上个月才徒步穿越了太行山。是个专业级的背包客。我平时虽然也锻炼打球,但他的腿功绝对比我好,他只要快跑就安全了。一旦他快跑,一定会引起熊猛追,跑在后面的我就bye-bye 了。但他没有丢下我,一起鼓励着快走。我们上坡如履平地。都能清楚的听到心脏呯呯的跳。同时脑筋急转弯商量如何脱险。
我首先提出爬上左边的悬崖,用滚石自卫。他立刻否决了这个方案,一是不一定能爬上去,即使爬上去也不一定能找到石头,太大又搬不动,只能座以待毙。
他又提出躲进桥边的活动厕所,我觉得不行,熊肯定能找到我们,那不就被一锅端了,这样大的熊一巴掌就可把厕所打翻。阿拉斯加的熊因为有大量的蛋白质食物,都长的特别大,平均在1000磅以上。
他又提议去爬油管,用仅有的登山扙自卫,等侍救援。但能不能爬上去很成问题,埋在土里的一端焊了一个防止攀爬的扇形铁丝网,还带刺的,如何过去是个大问题。
最后的方案是先爬管,不行就到那个观景台跳崖。从观景点的悬崖顺着草滑下去,只要不遇到另一只熊,有很大机会跑刭海边公路上。
决定了逃生方案心里稍许安定一点,就怕慌不择路,无目标的跑,继续狂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