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在保护你的银行存款?

(2025-07-18 09:15:04)
标签:

银行

存款

防火墙

分类: 时政评论与杂论


谁在保护你的银行存款?

 

我在上篇小作文《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中提到银行所获得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一步派生形成乘数效应,会不断放大。但货币乘数受到商业银行放贷意愿、公众存款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创造货币。它也受央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约束。通过以上机制,央行间接调控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银行的信贷整个过程受到央行政策(如准备金率、利率等)和市场需求共同影响,这样银行的信贷规模会受到限制,故总体上减少了风险。

储户在银行存款的安全具体是如何保障的,或换言之,其防火墙是如何构建的呢?有以下措施。

一、 预防性措施

1、存款准备金制度。银行按央行要求留存部分存款(如10%)作为准备金,确保日常兑付能力。但极端挤兑时,准备金可能不足。

2、流动性资产储备。持有高流动性资产(如国债、央行票据),可快速变现应对突发提款。例如:美国要求银行通过LCR(流动性覆盖率)测试,确保30天内能应对资金外流。

3、存款保险制度。多数国家设立存款保险(如中国50万以内全额赔付、美国FDIC25万美元)。从心理上降低储户恐慌,防止羊群效应

4、分散资金来源。减少对单一储户的依赖(如大额企业存款),增加零售存款和小额储户占比。

二、 挤兑发生时的应急手段

1、向央行求助。使用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紧急借款,抵押优质资产以换取流动性。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通过贴现窗口向银行注入资金。

2、同业拆借或市场融资,向其他银行或货币市场短期借款(需支付高额利息),

此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若市场恐慌,同业可能拒绝拆借(如雷曼兄弟事件)。

3、限制提款。暂停大额取现、设置每日提款上限(如希腊债务危机期间ATM限提60欧元/天)。副作用是可能加剧恐慌,引发法律纠纷。

4、资产甩卖(Fire Sale)低价抛售贷款、房地产等非流动性资产,但会导致巨额亏损甚至资不抵债。

 

三、 系统性风险的终极防火墙

1、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央行直接向问题银行提供无限流动性支持(需政府担保)。案例: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后,美联储启动BTFP工具为银行兜底。

2、政府接管或国有化。对濒临破产的银行临时国有化(如2008年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被政府收购)。暂停银行营业(Bank Holiday)。政府强制关闭银行,冻结所有交易,争取重组时间。历史案例:1933年美国银行假日暂停全国银行运营。

四、 为什么现代挤兑会更隐蔽,风险更大?

手机银行普及后,挤兑可能通过手机秒转账完成,银行反应时间更短,往往防不胜防。案例:2023年硅谷银行48小时内被提走420亿美元。社交媒体放大恐慌,谣言通过发达的社交平台加速传播(如Signature Bank倒闭前,推特疯传其破产消息)。

所以,信心比黄金重要。挤兑本质是信任的崩塌,银行需平衡流动性管理公众预期引导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单一银行挤兑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而央行扮演着终极防火墙的角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