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人的“财富感”——兼谈拉动消费

(2023-11-29 09:30:39)
标签:

财富

消费


国人的“财富感”——兼谈拉动消费

 

有专家说,中国人是否富有,不仅仅体现在你当下口袋里有多少钱,你的过去和现在有多少储蓄?而是更多的体现在国家的土地、矿山、河流、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国有工商业中的生产资料之中,在这些资源中你也有一份。因为你一出生成为国民,名义上就拥有了国家的一切。你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一份子,你理所当然的拥有其中的份额,所以说你是富有的。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对不对?我只能说也对也不对,这可能涉及到个人的“财富感”, 具体到老百姓自己本身。能够体现多少切身的感受和利益呢,每个人的感觉可能有异。

要回答这一问题,想先从这一现象谈起,即中国人为什么爱储蓄?这个问题要想说清楚的话呢,经济学家认为这要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另一个是金融的发达程度。一般来讲中国人是根据收入流来花钱。而发达经济体的人是根据收入流加财富存量价值来花钱。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费呢?答案在于三个方面。市场化程度。金融发达程度。还有就是资产的所有制度。第三点是主要的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财产是国有还是私有决定了人们的财富观和消费观。当国有制占一国经济的比重越大,老百姓就越只能根据实际收入来决定消费的多寡。发达经济体的企业一般都是私有的,这些企业价值的涨跌,当然直接地反映到众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上。中国却不然,许多企业还是国有的,他们的价值的上涨还是下跌,利润是1000亿还是100亿,对中国家庭的财富似乎没有影响,起码没有直接的关联,基本无感。实际上,由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靠垄断盈利,他们的盈利越多,意味着老百姓为垄断付出的就会越多,甚至对老百姓的开支预算是负效果。不是正效果。因此,国有制占一国经济的比重越大,老百姓就越是只能根据实际收入决定消费的高低。

再说说土地,人人都知道土地是一国最大宗的资产。对于多数国家家庭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是土地资产,或者说资产主要是其私人拥有的土地和房产。资产的私有对每个人都很具体,感觉到自己的财富有非常实实在的“财富感”。在中国,土地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没有任何一位国人会因为某块土地的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有。原因是那些地块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所以在人们考虑到底可以多花还是少花钱是。不会受到土地升值的影响。当然,今天中国城市的房产终于变私有了,最起码有了几十年的使用权。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的财富感得到了一种本质上的变革,房价的涨跌和租金的升降终于进入越来越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中。许多家庭在房地产的扭转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仅有土地等资产私有化还不够,土地和其他各类资产还必须要商品化、市场化,必须可以自由买卖流通,否则这些财富只能是死财富,还是不能完全的进入个人消费的预算里。没有流动性的资产是不能够轻易变现的。如果是这样,资产价值的涨跌只是名义上的,不能被立即计入消费。因此。活跃的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是关键所在。我们中国人只花今天和过去的钱,而且花的不情愿,花得心惊胆战,总想着省钱。而发达经济体人正好相反,他们不仅把今天挣的钱花掉,还把未来的收入一起拿过来花。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消费者金融品种等都还欠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不多存钱。而是发达经济体人则是另一幅图像。中国的生产性资产仍然以公有制为主,土地是国有,甚至连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以单位所有,在众多的管制下,许多资产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生产资料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这些制度安排使得人们无法从资产增值中感受到好处。因此,人们的财富感觉里面不可能包含任何土地、国有企业等国有资产的成分。这些资产的升值当然不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消费倾向和储蓄趋向。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老百姓的消费需要去培养。我认为,消费的拉动,老百姓的日常消费不需要你去培养,只要当他们觉得拥有了切实的财富具有,确确实实的“财富感”,自热而然地就会去消费,不仅仅敢花自己的存量部分而且还会去花“明天”的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讲话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