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际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只有人类才有”历史”,它是人类的过往。其他生物没有历史,只有”进化史”,可能还是人类编著而强加与它们的。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过往”,这一时间段成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的”历史”的顶峰。发动这场革命的伟人已远离我们,像他所有的人生伟业一样成为了中国历史拼图中的一块。现这场大革命已经转化为经历过这场运动,现在还活着人的记忆,也成为了未经历过这场运动的后来人们,听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要有人去述说,去演绎,也试图去定义它,以让后人铭记或有所启迪。
前两年,高中历史课本里突然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句话去掉了。而今年暑期后新学期高一最新版历史课本又把这句话恢复了。这引发了热议和许多猜测,赋予不同的含义,甚至产生了往“上”追朔而乐道。
众所周知,所有的各类学校教材中,无论是哪国或哪个年级的,最容易引发热议的无疑是历史教本的编写,这是唯一而非之一。君不见,日本编的近现代历史教本,台湾编的中国历史教本等关于近现代史的内容,引发的争议比比皆是。这次我国新编的高一历史课本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内容和相关改动也一样,再一次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赋予其太多的含义。
文化大革命既然成为了“历史”,它就变成了“存量”,而不再会成为新的“变量”,所发生的一切均已经固化。如同河水无法倒流一样,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干预过往。现之所以能够将对它的描述会变来变去的,说到底,这里就ZZ而言,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ZZ家的一种“政治工具”,成为了ZZ家手中的“武器”,甚至成为了用批判的武器代替了武器的批判的“武器”。此间, 有人说的非常清楚:”教科书不是你个人的学术著作,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可见,历史教本是最容易进行ZZ干预的教程。“历史”为ZZ服务,这一大功能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而就我们平民百姓而言,文革虽离我们越来越远,发动它的人都已离去。但参加者中相当多还在世。然而,文革留给他们的是各有各的经验和体会,但都是碎片似的遗存和记忆。一直存在着争论是不争的事实,人们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有不同看法很正常。部分人还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在说话,包括对领袖的超越历史的热爱和崇拜。有的很有些情绪化的宣泄,里面纠葛着太多的个人利益和愤懑,也能理解。各种人都有一定的市场,有自己的粉丝,甚至有讲台。若干年后,当我们这些当事人谢世是,我们的后代对此会如何评说,真不得而知呢。
我们应当看到,对文革历史的描述和定论方面的研究在逐渐地脱离ZZ范畴,让其远离泛ZZ化,逐步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变为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这好像正在达到共识,尽管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办到。实际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原这段特定历史过往本来的面貌。我想,无论如何也决不能再延续那种:”历史并无真相,其真相就在ZZ家的嘴巴里”的怪圈。也有人说:这段历史一定要等到亲历文革的这些人都不在了,而由后人评说,才客观。我想可能不一定,目前大陆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的尊重和真实回顾,不是也正在逐步地脱离ZZ化,而还原其历史的原本原貌呀。这就是尊重历史,回归常识。
想在这里顺便提请注意下,当我们纵观历史时,不难发现但凡后朝在推翻前朝其政权得以稳固后,当战火熄灭,硝烟散去时,总是会正视和善待前朝的。会为前朝修史书,为前朝统治者树碑立传,并力求完美,实事求是。因为人类发展生生不息,后浪推前浪是历史之潮流,谁都不可能江山永固,尽管它会使尽浑身解数,但最后也无济于事,也回成为前朝。后朝也会给你修史,立传而永彪史册。
所以,“历史”实际是一件很私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