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发扩展秩序”的生动写照?——学习亚当斯密《国富论》心得之十

(2023-01-13 17:20:36)
标签:

自发秩序

分类: 时政评论与杂论


“自发扩展秩序”的生动写照?——学习亚当斯密《国富论》心得之十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的某处总会有这么一处地方,从凌晨3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天光大亮,在不怎么明亮的路灯照射下,一拨一拨的男男女女从周边赶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不是什么集社、集会,这为自发形成的劳动力集市(人力资源市场)。届时有成百上千的农村劳动力在此聚集,各种年龄段,各种拥有一定技能的,甚至没有任何技术专长的人在此集中,他们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干个临时工,打个短工什么的机会,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寻得几两碎银,似乎人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活计。许多用工单位工头站在不同的车子上,嘴里喊着,同时用手点名,三、五人,头十个不等,人数与工种要齐活了上车开起就走,一点都不浪费时间。虽然场面热闹,人员流动性极大,但现场并没有组织者,也没有什么管理者,更不是官方机构派生出的劳动力市场。这儿表面上看似杂乱无序,实际秩序井然,打工人与用工者配合默契,各得其所,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演绎着用工者与打工人之间和谐的篇章。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劳动力市场难道是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左右这里的一切?或者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这一切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结果,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

自发的劳动力市场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应当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自发扩展秩序”的生动写照。我们透过这一自发形成的劳动力集市可以对照出二百五十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文中他所揭示的这种经济规律,找到相应的答案。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要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有一定市场需求,其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基本同步才行。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只有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当然包括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价格的决定权)时才会发生。

如果针对这一自发形成的劳动力集市(人力资源市场)进行解剖,我们不难发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揭示出的一些市场经济规律是何等地明白透彻和容易理解。

《国富论》开篇第一句话:“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以及所有劳动指向和应用的地方展现出的熟练程度、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缘予分工。”我们从这一自发形成的劳动力集市就明明白白看到亚当斯密的所说这句话的内涵。作为生产要素中极为重要的要素——劳动力,在这里就体现了分工。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这里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劳动力市场一种大的划分,这些人基本上是能够为自己创造短期例如一、两天价值的而非中长期劳动价值的一批人。这一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决定了其特定的人群组合,它不可能代替中高端人才市场和能够获得较长工作机会而创造较长价值的劳动力。

其次,就这个劳动力集市中的人员结构上来看,各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在这里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分工。他们大多从事建筑业、市政工程、装潢、修缮、保洁、家政服务、临时护理等等行业。这个群体内部的分工也得以不断细化,例如技术工种、普通壮工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岗位。当然还存在“熟练程度”“工作经验”的不同而进行的分工。

凡是“劳动力”就存在劳动力的价格标准。似乎没有那个政府机构会在现场对不同的“劳动”规定其“价格”,没有人去对各种不同“劳动”定价,一切都由用工单位与劳动者本身进行协商。随行就市,约定俗成。看似不透明,实际人人心中有杆秤,知道自己值“几斤几两”。亚当斯密指出:“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一切货物最原始的抵偿形式,世界上的任何商品。在最初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因此,对于商品的持有者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因为拥有它而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对于劳动者来说,他劳动的价值等于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这里用货币得到代尝,干完结账,省事便当。

不同的区域(城市)劳动力价格存在着差距,对此,亚当斯密指出:“在每一个社会和它的临近区域的工资以及各投资领域的利润都存在着一个普通率或平均率。”他又指出:“我们可以把这种普通率或平均率称为当地在某个时期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各地的工资标准不同,个中道理显而易见。无论如何劳动才是衡量一切商品内在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体现了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其自身规律,而偶然发生的价格扭曲想象,很快就会被市场自然地得以纠正,不用局外人操心,更没有物价局什么事

任何商品都会因为市场的大小、消费人群的多寡、消费品味的变化等因素而变化,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的道理所在。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均趋向于机会更多,收益更优的城市(地域),乃人之天性也,人才的流动势必带来经济的繁荣。

写到此处,本就搁笔了。然关于“自发扩展秩序”的规律我还想举一个更加生动,更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来与看官分享。

国人都知道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人才优势,成千上万的义乌农民,却在既缺乏资源要素支撑、又没资金扶持的条件下,崛起为“全球之最”,她创造了中国的一项奇迹。义乌小商品市场,占领了全球85%以上的小商品份额,被称为“全球最大日用商品批发市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市”。外国人过圣诞节,饰品要从义乌买,甚至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货就可以预测美国的大选。有些外国人不知北上广,却知道义乌!如今,义乌成为‘一带一路’新起点,全球瞩目,前途无量......

她的发展看似‘违背’了一般经济规律的,实则恰恰符合了经济规律,就是“自发扩展秩序”在起作用,是市场的正常逻辑使然。

这里原是真正一穷二白的贫瘠之地,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低产贫穷县,人均土地只有可怜的五六分地,不少地方饭都吃不饱。这样的地方要想发展,只怕比登天还难。农民从摆摊开始,从走街串乡的“鸡毛换糖”开始寻找出路。政府采取了禁、关等措施,但农民穷啊,便偷偷摸摸干,打不倒、关不掉、禁不住、赶不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来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官,给了些方便和包容,口子一开,一发不可收拾了。只要能政府给点“阳光、雨露”,不用动员,民众自然会在致富的路上迅跑。

试问,义乌今日的“现象”是哪一位仙人规划出来的吗?是那一位智者指明方向的吗?没有任何人事先对它进行计划、设计、绘制蓝图什么的,这似乎都来自百姓的创造!来自人类的“自发扩展秩序”。

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自己能够凌驾于市场之上?能够凌驾于百姓之上呢?这难道不是愚蠢的自负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调重弹
后一篇:与君分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