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事论事说几句

(2022-12-12 15:44:50)
标签:

教育

分类: 时政评论与杂论


就事论事说几句

 

我真的搞不明白关于民国时期的教育到底在讨论什么?周知,现在还无法全面评价,只能集中在1911——1949这个阶段,原因大家明白。

准确来说,近代中国从清王朝后期就被迫废科举,兴新教了,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方法及教材,50位孩童去美留学,他们给近现代中国保留了科技发展,近代教育的种子,后来基本成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当然还有不少外国人直接开办的比如教会学校等)。当推翻帝制,五族共和,建立民国,当时中国教育整体秉承原来前清的套路,完全走西方教育之路,几乎全盘西化,的确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理工、科技等自然学科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非民国之功劳(任何政府都会这样去做),只是发生在那个历史阶段。可以看成接受西式教育之功劳,乃世界潮流所致。但也要看到,当时政府的确放手,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基本采取“无为”政策,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取得一定成绩。

另外,高等教育仅仅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以此来全面评价民国教育如何可能比较片面。当时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有目共睹。包括国共两大阵营的许多仁人志士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当时的国民教育成为精英。在巨大的社会翻天覆地变革的时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做到如此,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我想,讨论这一命题,第一还不是时候,第二不可泛政治化,尤其是情绪化的对比。

对民国的人与事等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可能还是后人的事,它客观存在,不可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一叶,不能将当时的人们称为“民国人”,他们也是中国人。重点:这里可能会涉及到后朝为前朝修史之举,那面就太广了。话不能说的太透,有机会再谈,再分享。

方式乱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