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春风里


标签:
纽约史坦顿岛中国花园寄兴园春天 |
分类: 大洋此岸 |
寻梦春风里
http://s13/middle/5923c094gc097cb38cf4c&690
纽约史坦顿岛《寄兴园》
五月的春风,吹散了刚刚在野地里绽开的蒲公英。那白色的丝絮在空中飞飞扬扬的,似乎是要给人来报一声春的喜讯。海边的沙滩,还是那样的整齐,经过一个寒冬的沉静,如今正拥抱着轻拂着它们的海水,整装待发,准备迎接夏日的喧哗。门前园子里的郁金香花,开得茂盛,特别是那些粉色的,更是妩媚万分,怎也舍不得用手去触摸。如果说秋天会给人带来一些伤感,或是一丝丝惆怅的话,那么春天正像很多诗人所描写的那样:给人带来了希望,活泼和激动。
小时候住在故乡江南的城市里,春天一到,就盼着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春游。城市的生活拥挤,正如郁达夫在他的《故都的秋》里所说的那样,总是“浑浑沌沌”的。所以当我们有机会去郊外的公园畅游一天,就已是莫大的快乐了。记得我们曾在公园的池塘里捉蝌蚪,也好奇地看过园丁们为玫瑰施肥,随之,遐想着美丽芬芳的花朵从这厚厚的黑土上成长起来。其实,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简单,也这么不可思议。现在,这一切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很多那时没有去想过的事,随着时光的推移,都已经发生了。至于那些过去从来也没搞清楚的事,现在也搞情楚了,在脑子的某一角落里所留下的,只是无限的乡愁罢了。
说起“乡愁”,香港文人董桥曾发明了一个叫作“立体乡愁”的说法。我想,乡愁停留在缠绵的回忆和夜深人静时的自叹,不能算是“立体乡愁”,因为那只能算在“平面”的范畴里。“立体的乡愁”是要有行动的,是要把场景复制的。这使我想起了我居住的纽约史坦登岛上的一群美籍华人,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计划,又把计划变成了真正的场景,他们把自己和别人的乡愁“立体化”了。
纽约史坦登岛上的中国花园是一座勾起“立体乡愁”的梦幻园林。这里的一砖一石都是从她的老家—中国的苏州运来的。走进这座位于史坦登岛植物园内的中国花园,“寄兴园”三个大字,就醒目地刻在门口的大屏风上。这三个字是由纽约已故的大收藏家王己千亲笔写的。王老生前不仅是中国字画收藏家,而且还是一位画家和书法家,他曾慷慨地捐出很多他自己多年的收藏给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而把这座中国园林命名为“寄兴园”就是因为每一位为建造这座园林而奔波的中国人,都“寄希望于我们国家的兴旺”。
http://s14/middle/5923c094gc097d34e402d&690
纽约史坦顿岛《寄兴园》
http://s11/middle/5923c094gc097df631e9a&690
延着迂回的长廊走入更深的园内,可以看到优雅的厅堂,这里是迎接春天的地方。厅堂内摆着散发着古香的家具,是诗人们作诗和谈古论今的好地方。也是写字作画的一个悠闲之处。处身于这里,不难想像的是明朝文人唐寅在此指点墙上挂着的字画,而清代才子袁枚则在灯下写出他的《随园诗话》。
正对着厅堂外面的是假山和一潭绿水,大红色的金鱼在夏日的荷花叶丛中悠悠闲闲的漫游。一阵凉风吹来,使人暑气顿消。在大红色的廊椅上坐上一个下午,或读一本书,或喝一杯茶,夏日的静谧和悠闲,浸入肌肤。然而,这里的景致又使人心旷神怡。
园子西面的亭台,是赏月的地方。秋夜的一轮明月当空,夜风萧瑟,琴声从指尖流出的,何尝不是又一曲《秋之歌》呢?捧出一壶浊酒,朋友之间谈笑到天明。或对弈,或豪饮,秋的美丽是月亮的功劳,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恰好是我们这群漂落在异乡的华夏子孙最好的写照。
从西面的亭台出来,跨过一座小桥,就可以让自己的思绪飞到西子湖畔的断桥残雪。冬的景色顿时跃然于眼前。而走进屋内,生上一盆火,心里就是暖洋洋的。不知是哪一个时辰了,外面飘起了鹅毛大雪,而此时,一枝腊梅却在园中含苞欲放。虽说是有些孤寂,但冬梅傲雪的无畏精神,是应该渗透在我们骨子里的。
从“ 寄兴园”的后门走出外面,看到的是一片翠竹林。走在林中的小径上,回首返望粉墙黛瓦,青竹环绕的园中园,方知何谓:“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当故乡”。
http://s1/middle/5923c094gc097d8342790&690
纽约史坦顿岛《寄兴园》一角
想当年纽约市和史坦登岛的一群美籍华人,为了要寄托自己和别人的“立体乡愁”,到处筹钱捐款,直到问政府圈地,才有了初步的建园蓝图。四十名来自神州故国的能工巧匠,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为了节省钱,也为了乡愁,他们甚至带上了故乡的米。经过三百六十几个日日夜夜,梦就在这个海岛上编织着。园林落成的那一天,一位专家告诉我,即使是在中国,保存还完好的这类园林,也只不过二十六座。而在这个异乡的岛上,却有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块净土。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在这里能听到炎黄子孙的歌声,也能看到华夏姑娘们的美丽舞姿,就连我们中国各地的美食,也能在这里亲口尝到。
如今,春暖花开的季节又已来临,我再一次来到这里,来寻找我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