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左江岩画读后感

(2018-04-21 18:55:17)
标签:

左江岩画

分类: 考古随笔

http://s15/mw690/001DcYIHzy7jRTMXgrcde&690

刚刚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广西左江岩画在《文物天地》出了一期专刊,被迫阅读了一些有关资料,有些不系统的认识。

左江岩画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公元后2世纪,700年,可以分为开创、鼎盛、持续、衰落四个阶段。空间上则是从下游开始,广布到上中下游,末期仅在中游残存。从具象的简单组合,到复杂的图案化组合,到简单的图案化和符号化。在具体的地理位置上,在河流拐弯内凹处多见。

岩画是祭祀仪式的图案化表达,更有人提出岩画的出现与行船安全有关,属于更细化的解释且在模式上与北方游牧地带的岩画有些相像。张亚莎提出,岩画所在常有岩洞葬,世界范围岩画附近有墓葬似乎也是共同的规律。可见灵地概念是早已有之岩画与灵地相伴存在是共同规律。

关于岩画的作者,主流观点是骆越人,即后来的僮人,壮人,是越人。越南,越人之南。这是一个特别能种稻的民族。峒这个地名的分布和这支稻作民族有关。不过,稻作在南岭北部起源后,过了数千年才翻越南岭开始南传,这是很有意思的。

骆越人被认为是在当地一脉相承发展起来的,但是追踪当地早期文化源流,8000-5500年的贝丘文化,5000-4000年的大石铲文化,4300年以来的岩洞葬文化,接着是花山岩画文化(公元前5-公元2世纪)这个序列说明了什么?都是骆越人的文化吗?当地人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尽管重要文化因素甚至生业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圜底、加沙绳纹陶器和有肩石器,以及陶器的纹样、装饰手法、器形等,则长期一以贯之。

我看,岩画出现之前的当地居民并非种稻的民族,而后来壮族成为特别善于种稻的民族,这次重大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深究。

岩画中的很多器物如铜鼓、一字格剑、羊角钮钟、矛等,都可以在当地的考古遗存中找到实物。还有一些一以贯之的地方性文化因素:崇蛙,崇鸟,崇犬(现在有吃狗肉的玉林),裸舞,傩面具,铜鼓,椎髻,羊角铜铃。看来这是一个相当强的军事和社会组织能力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文明,可称为岭南之首。关键问题是,其语言与民族的谱系如何归宗?

秦占领岭南、统一中国终止了骆越的文化传统,包括岩画。但是当地人的激烈反抗,也充分表明了其发展水平,至少在岩画核心分布区,可能存在政权和文明。

后来尽管当地仍然流行岩画的崇拜习俗,但是,制作传统已经遗失,民族记忆总体上是断裂的,此前的历史记忆缺乏有效的载体,民俗文化也逐渐变化乃至丧失。

广西民族博物馆那个展览对壮族的解说可以参考。

就世界范围来说,岩画是前文字时代智人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文化表达。迄今发现最早的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3-4万年,以西南欧洲比较集中,且水平最高;阿塞拜疆戈布斯坦的岩画也距今4万年。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卡卡杜岩画大致在4万年前已经开始绘制,乌鲁鲁-卡塔曲塔岩画也超过1万年,可见这是早期智人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到达澳洲的那批人也已经掌握了这种艺术。新大陆阿根廷洛斯马诺斯岩画距今约13000年,巴西卡皮瓦啦山的也距今10000-4000年,说明向新大陆迁移的早期人类也携带这岩画这门技艺,它们是智人共享的一种文化工具。

最近在蒙古和西伯利亚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岩画和法国等东南欧岩画在风格上及其相似,也许可以说明岩画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共同的起源,是智人的伴生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