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蓝虎自驾游山西大同云岗右卫长城大同镇石窟右玉朔州 |
分类: 明大同镇长城游记 |
右卫古城西门
http://s6/middle/59232396tc038186cc8e5&690
http://s15/middle/59232396tc038193598fe&690
右卫古城南门
http://s12/middle/59232396tc0381c6348db&690
西门外残破的瓮城
http://s10/middle/59232396t799f37de6e49&690
西门内的街道房屋
http://s11/middle/59232396tc038310f0cca&690
http://s4/middle/59232396tc0383258d293&690
西门瓮城的豁口,一条水泥路通往西边的山上的烽火台
http://s8/middle/59232396tc0383c85d707&690
http://s7/middle/59232396tc0383e078c06&690
http://s10/middle/59232396tc0383eaf3b99&690
城内的街道和和商铺
http://s1/middle/59232396tc03842ad9cb0&690
门口的两片石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http://s2/middle/59232396tc0384379e181&690
http://s6/middle/59232396t799f3a091e25&690
古城的中心,十字街口
http://s11/middle/59232396tc0384585b2ea&690
写生的学生
http://s2/middle/59232396tc0384734cb11&690
十字街口
http://s15/middle/59232396tc0385a4b9f2e&690
看门的小狗
http://s3/middle/59232396tc0385c276282&690
破旧的街巷
http://s11/middle/59232396tc0385e9dea1a&690
http://s13/middle/59232396tf8233c4bc22c&690
http://s3/middle/59232396tc0386165d2d2&690
破败的招待所,也许曾经是右玉县的招待所,不过看起来已经不能使用了。
http://s10/middle/59232396tc0386238bc99&690
招待所里的壁画
http://s1/middle/59232396tc03863ac0960&690
http://s15/middle/59232396tc038647d74ae&690
http://s7/middle/59232396tc0386639ee36&690
http://s7/middle/59232396t799f3d859e56&690
http://s4/middle/59232396t799f3d995d93&690
看这个院子的造型,当时也应该是右玉县的重要行政设施
http://s5/middle/59232396tc03869350ed4&690
空空荡荡的西门街道
http://s8/middle/59232396tc0386a2921b7&690
http://s7/middle/59232396tc0386b101e86&690
杀胡口即今天的杀虎口,关于这个关口的名字前文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距离大同120多公里,归属今朔州市管辖。从大同走孙右高速120公里,出右卫出口向北不到10公里即到,这条孙右高速是尚未完全修通的大呼(大同--呼和浩特)高速的一部分,路面用水泥铺成,平整度明显比柏油路面差,选择这种材料大概是成本低的缘故吧。路上几乎见不到车,时时让人疑惑是否走错了路,路边的服务区更是空无一车,有点怀疑是否已经交付使用,结果厕所门倒是能推开,但是水管里放出来水却是黄色的,显然很久没人用了。
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右玉设定边卫,先后历时17年建成。后定边卫迁走,大同右卫、玉林卫先后迁来,称右玉林卫。清代雍正三年(1725),撤销右玉林卫和威远卫置右玉县,同时置朔平府,府、县同治右卫城。
右卫城下还压着一座城,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倡导人赵武灵王所置的善无县,是秦汉时善无县城所在地。
右玉城并不是资料上所介绍的那样的方形,而是长方形,而且西北角和西南角并非直角而是斜角。步测东西长大约1.2公里,南北长不足1公里。城内中心是十字街口,道路宽阔的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古老的卫城。城墙高大,约10多米,4座城门都非常高大,且均有瓮城,南北城门在瓮城之外还各有一道同样高大的城墙挡在瓮城的城门外,防御设计可谓周全。东门现在写的是“右卫镇”资料上称是“和阳”,估计是原来的匾额丢失或毁坏后才用了右卫镇这么现代化的名字。
西门上面的匾额是“武定”,看似是新补的。南门的匾额“永宁”看着是原件。但是字迹已经显得有些模糊了。北门的匾额是“镇远”和资料记载的“镇朔”不一致,而且字迹显得很新,疑似新补的。从砖石等材料看,北门保存的比较好,大部分使用的是旧砖,南门也如此,东门和西门则完全都是新砖。城门可以并排两辆轿车出入,或者是运煤的那种大型货车。根据记载各门上各建有城楼,挂有厚木大匾,东曰:拱获燕云、西曰:屏藩河朔、南曰:紫塞金汤、北曰:严疆锁钥。西北、东北、东南各建有一个角楼,城墙上筑有敌台28个,垛口564个。不过这些全都当然无存,而且被毁的时间并不久远。
根据记载城内建有将军府、都统府等衙署256所。明清两代建造的社稷坛、先农坛类及各种官观寺庙50多座,有明伦堂、玉林书院等太小儒学学堂。还有府库、县库、恤政、接税厅等几十处。四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大商号50多家。但是在城里转悠了几个小时,一个官衙、祠庙旧址都未找到。唯一存世的宝宁寺还被圈进了右玉中学。旧时商铺的痕迹倒是不少,不过多数已经破败不堪,甚至是摇摇欲坠。
右卫城内最为奇特的现象是城内有大块的农田,面积几乎占了城内面积的一半以上,这是相当奇怪的事情,难道是明朝当是为了对付围困,建城时预留的应急耕地,不过似乎也不大对,明代的蒙古骑兵多是游击战术,抢了就跑,很少会长时间围困。回到北京上网搜索了一通,终于弄明白了,这些耕地本身都是官衙、坛庙等的用地,在这些建筑被拆毁后才成为耕地。城内的居民不多,至少对于这样大规模的城来说是相当少的,街上能见到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孩子,这点和国内大多数乡村高度一致。居民们的眼神中透着纯朴和真诚,而且很愿意和陌生人聊天,只是当地的口音很难听懂,不过看看他们的眼神也能明白不少。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和现代的有着巨大的差距,就像一个残破古城的标本。
因为感冒一直未愈,第三天也没了游览的兴致,华岩寺等等只能等下次再参观了。加满了油,按照原路上了孙右高速转宣大高速,小心的避开G7高速的入口(G7基本是大货车专用通道,有朋友曾经在这条高速上堵了一夜)。从宣化上了京张高速一路下山进了八达岭关沟,顺利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