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早3点半起来,4点准时出发,拍俄博梁雅丹日出。走了一段路,领队竟发现原来走过的路没了,开出18公里重新探路,但楞没找到,天还是漆黑一片,只能在车上等待。
6点多天蒙蒙亮,放了一个小飞机,才找到了路。所谓的路,并非是公路或渣土路,而是一些旧车辙,进俄博梁只能重复这种车辙。那天太阳根本就没出来,起个大早赶集--集市没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断断续续绵延2.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风蚀土林群。“俄博”藏语叫“拉则”,一般在山头,用石,木或土垒堆,是当地山神的象征,也是藏蒙族原始崇拜自然的习俗。
柴达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随着古湖逐渐干涸,湖床露出水面,岛上的地面由于断裂和流水冲刷,分裂成若干土石堆,再加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年强风的反复劲吹,盐与沙凝结的地壳被风侵蚀而形成今天这样。
它们广布于柴达木西北部,此地一年有8个月是风季。奇特怪诞的地貌,飘忽不定的狂风,会生成诡秘瑟人的风声,如遇强风,恐怖指数直线猛飙升,就会出现鬼哭狼嚎的“魔鬼之声”。再加当地岩石富含铁,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导致无法辨别方向。

仔细看,这些风蚀土林群的雅丹有的已非常脆弱,土层都酥了,这么大的面积又怎么保护呢。

这尊雅丹被称为“世纪之吻”。
眺望整个俄博梁雅丹群,气势磅礴,犹如古堡要塞,山上有山,岭中有岭,形成了的独特风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俄博梁,就像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眼前成片成群的雅丹,只是其一小部分,周围还有数百甚至数千平方公里的雅丹围绕着它,二三十米高的单体个头居多,高的有四五十米。
这些造型怪异的雅丹错综复杂地立在你周围,感觉恐惧还随时会迷路,所以也被人称魔鬼城,迷魂阵。

王队开车为大伙表演。

围着像狮子一样的雅丹,足足绕了四圈,大伙直喊过瘾!过瘾!
五六级的狂风说起就起,漫天沙尘,车门都拉不开,根本无法吃饭。
突然听说出事了:3号车上梁时,右前轮不幸陷入沙石中。大伙赶快帮忙推,但纹丝不动,挖沙石肯定没戏,这边挖那边又不断流下来,绳子绳子有没有?翻遍车,只找到两根,接起来不足两米。几位开车的都没碰过这种事,绳子两头挂哪儿,大伙现场琢磨,终于挂好。
为减轻车重量,东西全部卸下,摄友老农显得有些紧张,万一拉不出来,再翻了呢......他摇下车窗,小心翼翼将两台相机递出。此时大家都觉得妥贴了,王队也作好了准备,用三吨拉两吨的应该没问题。

大家帮助推,但车纹丝不动。
3号车的东西全部卸下。

且慢!说话的是一位任千余人石油厂的书记,曾干过多年钳工,办事细心谨慎。他说两车必须对齐,否则会翻车,另外绳短,王队绝不能拉过,否则面车上梁后有可能往下滑,总之一切听他口令。
大家瞪着眼屏住气,一二三,俩司机同时启动--停!再看,老农的车已在梁坎上,而王车恰好停在梁刚下坡之地--自救成功!
事后老师说,我这心呐一直提到嗓子眼,真要翻车那可不是玩的,这是无人区啊,要跑出去打求救电话,至少也得一星期,幸亏啊......

摄友老农的心终于放下了,他打开车门,向大家致谢。最后散伙饭上又买了许多酒,以庆祝此次安全脱险!
躲过险情,立马离开此地,左转右拐,没多会儿,突然俄博梁喷泉进入视野,大家激动不已!
柴达木盆地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这一路偶遇的都是盐湖,天地间几乎嗅不到一丝水气。但就是在如此干燥的环境中,竟神奇地隐藏着一个喷泉!
老师在石油系统工作40多年,他说,当年在此打井为找油,打到60多米时,油没打出来,倒是把地热水打出来了。几十年了,温泉随气温而变化,有时淡如纱,有时浓如烟,一直在茫茫荒漠中没日没夜地喷。虽然是含硫极高的盐碱水,但在如此干旱的戈壁,这眼地热井还是显得格外悦目。
出来走火星一号路,这是一段很长的搓板路,头能颠撞车顶,用老师的话话说,颠得脑仁疼,骨头散架了,7点中晚两餐合并吃。
俄博梁雅丹:今天在你的怀抱中,我们体验了辛苦,更感受到了无比快乐!再见了,俄博梁雅丹--我大西北的好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