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张炘炀天才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教育点评 |
最近几天,有一则新闻比较让人关注,就是央视《看见》节目播出《长大要成人-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简单的情况就是:十六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从他十岁读大学起,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但也一直遇到很多疑问忧虑和困惑。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
这就是家长天才教育出来的丰硕成果!不能否认,张炘炀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孩子,其六岁读五年级,九岁上高三,十六岁北航读博。所以,他就一直被叫做神童,奇迹,天才!可是,就这样一个孩子,真的是成才了吗?对于天才儿童的培养,难道只是知识的填充,其社会化的进程是合理的?这是我井中月的忧虑和困惑。这些天才的培养方式,可以说是畸形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畸形的学生!
从儿童心理上讲,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各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排定了的,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前后错乱。同时还要考虑,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这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来说,也是一样的,毕竟谁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让我们先看看张炘炀的一些观点,从中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
1、成就好是有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这说明张炘炀依然是一个孩子,没有正确理解人生的奋斗目标。真是很担心,其父认为上博士是奋斗目标之一,那如果博士后以后呢?给孩子设立什么样的目标?
2、记笔记还不如用脑记。
不能否认,张炘炀在记忆方面有特长,能把所学的一些不相关的知识,用某种方式关联起来,这很不容易。但问题是,由于生活经验的欠缺,使其不能融会贯通,也难把知识运用于实际。
3、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
由此可见,张炘炀是没有自己的梦想的,都是父母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为此全家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了,夫妻都失去自我了。就是如此情况,其父还不这么觉得,认为这是乐趣。
4、张炘炀因为长期迷恋电子产品,加上之前学习进程过快,基础不牢,无法正常完成硕士课程,出现了挂科,最后面临交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后果,甚至想过自杀。
这表明张炘炀面对挫折,不善于面对。由于心理压力大,甚至想到极端的对待自己的方式,即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
看完张炘炀的一些观点,我们再看看其父张会祥的观点:
1、张炘炀的父亲并不是很得志。
张父出生在农村,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
2、张会祥的期望。
张会祥36岁才做了父亲,给儿子取了“炘炀”这个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3、张会祥的“急功近利”
为此,张炘炀不到三岁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9岁直接上高三。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
4、张会祥的做法
张会祥说:“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 为了孩子的学习,张会祥十几年的时间里,没有一天不陪伴孩子学习。
通过上面的父子对比,这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产品来加工的做法,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我井中月不能否认,张父做的比许多父亲都辛苦,付出也是极大的,这种精神值得赞叹。可问题是,自己事业上不成功,难道就把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放到孩子的身上?而且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我看张父自己也没有真正明白,是最小岁数博士的虚名,还是家财万贯的实业,或是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人生的追求目标上说,一个人活在追求中是没有错误的,但连目标都不清楚的追求,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张父更多地给张炘炀灌输各种知识,使其保持天才的名分。可是等有一天,最年轻的博士后也到手了,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当可以预设的目标完成后,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人也就完全失去了动力。孩子才20岁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既定目标”,接下来的五六十年里,他该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从知识的“形态”上来说,我不认为满腹经纶就是天才。真正的天才,不是知识有多少,而是能把有限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明、创造,在给社会增加财富的同时,也让知识变成了生产力。所以,父母只给孩子填充各种知识,在某些记忆力超常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实际上,如果这些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或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应用,那充其量只是存放落满灰尘的知识仓库,而并不是高科技的研发中心和生产线。
在人格构建方面,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学习并不是纯粹的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从一个独立的人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而越在早期,人格的培养就越重要。可如果在长达十六年的教育中,知识学习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那么人格的培养恐怕就很难做到充足和完善。人总是要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个过程是无法速成和跳跃的。学习成绩再好,但不完全社会化的人,永远不可能融入这个社会。当一个人不能融入社会,不是遁世就是反社会的,甚至是自我直接弃世!
从家长自身来看,完全放弃了自我来拼命培养孩子,是没有理性的,也给了孩子无穷的压力。而其所做的一切,从根源上说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的博士情结和拥有天才儿子的虚荣。这位父亲为此还写了一本书,介绍自己成功的教育方法。可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是,难道孩子早几年考入大学,或者是孩子考入哈佛,就是孩子成才的标志?学历只能证明专业技能,而不是心智水平和社会能力的标准。
在孩子心智需求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人生经历,凭什么要按家长设计好的成长路线走?智力培养可以凭借超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进行跳跃式发展,而心智的成熟则需要时间历练。一个被父母剥夺了快乐童年的孩子,从来没有和同龄人正常交往的孩子,其内心一定是有扭曲的,到了青春期不逆反、固执,不导致偏激的想法以及扭曲的社会价值观,那才叫见鬼了。
未来社会确实是需要人才的,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被需要的,也是最能脱颖而出的?有句老话说得好:“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人,只有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能谈其他的方面的。否则的话,还真不如没有才华。而这一切,归结与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社会,也是非常不恰当的。越是复杂多变、竞争激烈、道德面临挑战的社会,就越需要坚定、勇敢、自主、负责,心中能够装下全天下的人。而现在大批的速成“天才”,挑得起这份重任吗?
啰哩啰嗦絮叨了半天,好像没有什么好话。但实际上,张炘炀在心理方面,还是一个16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其表现是非常正常的。一个长期被父母只知道学习的孩子,就算内心有不情愿的地方,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基本是不会有什么表面上反抗的。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出现了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所以,张炘炀出现的种种对父亲而言,是不正常的要求,比如什么买房之类的,其实都是张炘炀的变相反抗。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张炘炀的父母,需要正视孩子的反抗期,尊重其的独立意识,教会他积极的应对不良情绪方法,帮助他顺利度过反抗期。对张父而言,应该正视的现实是,到这个时期张炘炀不能是你的支配对象,孩子已经不想依从于父母,而想成为独立的自我了。
目前的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问题的。教育本应服务的对象应该是社会,可在许多人眼里,孩子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和报效社会,而是改善生活质量或是获得显赫地位和身份。其结果,培养出一些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但却会高度应试和记了一大堆垃圾信息的人。这些人只认为是社会不公平,对他们有所亏欠,可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有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人,不能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时评系列:
本周实战模拟:《实战模拟:你会让外人摸你孩子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