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违反艺术展的禁摸规定
(2011-08-11 07:04:50)
标签:
展览触摸违规儿童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心理家庭教育育儿技巧育儿 |
分类: 儿童教育 |
前几天,我作为一个协助人员,带一群即将入学的孩子参观798。活动本身这里就不说了,可是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孩子的学习收益没有最大化,本来是可以更好的,比较遗憾。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们进入展厅,领队、老师就开始反复强调“不能触摸展品”,孩子们也还真听话,整个参观过程中,真的没有摸。有几次,孩子尝试伸手,结果均被训斥回来。
其实,说句实话,中国人的手就是贱,喜欢破坏。比如许多名胜古迹,都有“某某到此一游”印记,这种到处留情的情况,十分地常见。所以,许多展览规定所有展品“禁止触摸”,也无可厚非了。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人们的“十八摸”情结,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不能免俗的井中月啦,尽管我是比较有原则的“摸”,呵呵。
记得我曾经带我女儿去中国美术馆,刚开始我是无比的沮丧,孩子对那些名家、大家的画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当时我真的怀疑自己是否太急于让孩子来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三楼,有一个展厅有大量的雕塑,孩子的兴趣就来了,什么都想摸一摸。于是,我也顾不上门口写的“禁止触摸”的警告,把我认为可以摸的,如金属材质、木头、塑料制作的,都让孩子轻轻的摸了,而石膏做的,就免了。有一点做贼的感觉,呵呵。
结合这两件事情,我井中月仔细想了想,如果一个展览,完全没有可以触摸的展品,是不是更加激发人们的触摸情结?假设你放开一些不易损坏的,甚至留出可以“到此一游”地方,满足一些人的“千古流芳”意愿和发泄情绪,那对其他的展品,不也是一种保护?按照这个逻辑,你问北京10岁左右的孩子,那个展览馆最好玩,估计回答最多的是“科技馆”!因为在科技馆的儿童馆,几乎没有“禁止触摸”的标记。
对于幼儿的思维而言,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由直接行动思维向间接形式过渡,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其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认知上,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多感觉系统参与,其认知是不完整的。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幼儿喜欢捡东西、到处乱摸,这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做”的方式。孩子看到稀奇的东西,一定是想用手去感知的,甚至有时候还喜欢用嘴。假如我们限制孩子的这些行为,就像通过电视学习一样,只是一元的,孩子很难把一维的事物转换为立体的,这就极大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
回到带孩子看展览的问题上,我感觉我也是太急了,没有按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行事。既然孩子很难只通过视觉来认知,就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去进行各种感觉尝试。这个道理对成人也是适用的,比如你喜欢瓷器,只看相片你会心头痒痒,而你拿到手上,不停的把玩,你就会心满意足的。我想,孩子可能比我们更需要“把玩”吧?
也许,有朋友会提出异议了,说那些展品都是有艺术价值的,孩子乱摸既容易损坏展品,还有可能造成对孩子的伤害。这些朋友说的非常对,可是我井中月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问题,家长进行不同的教育。别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说,例如,幼儿是相对缺乏对自己的保护的,走路还有可能甩掉门牙,应该对安全有教育,而损坏物品,则需要家长的引导了。对于稀世珍宝,极其名贵的藏品,是绝对不允许孩子触摸的,因为这也是对宝藏的珍视和爱护,以及对规则的尊重。
在未来的应对上,个人建议如下:第一,对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或者是农家,这样孩子可以近距离接触动植物;第二,去了不能“摸”的展览,回家想办法补,比如去看油画展,回家后就给孩子找一个油画去摸摸;第三,如果组织孩子去展览,最好和组织者协商一下,能否拿一些不易损坏的展品,让孩子摸摸;第四,要教会孩子如何欣赏,而触摸一些不易损坏的展品,也是需要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孩子明白“珍惜”。
对成人而言,许多幼儿是“调皮、捣乱”的,其行为也是非常不符成人的行为规范。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为了图省事,就过分的限制孩子“自由”。一个活的教育,就是家长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利用孩子的“调皮、捣乱”,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孩子不仅不感觉枯燥,还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下,获得大量的立体的、综合的“照存”信息。(作者:井中月,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相关儿童教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