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能教我怎么管那任性孩子?

(2011-04-02 08:27:12)
标签:

任性

父母教育

界线

情绪

信任感

育儿

孩子心理

良好生活习惯

分类: 儿童教育实战攻略

  前几天,我去协办了一个小型家长沙龙,主题讨论如何应对自己任性的孩子。短短的2个半小时,各位家长得到了许多原来没有想到的东西。我想,许多没有参加沙龙的父母,对此也是非常有兴趣,所以我把本次沙龙的精髓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沙龙刚开始的时候,先让众位家长说说什么是任性,并描述孩子的任性表现。对此,大家异口同声,纷纷大发牢骚。说到“任性”的定义,大家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看法,无外乎是:孩子不听话、脾气特别倔强、顶嘴,就是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还不满足?

 

  在孩子任性的时候,其表现方面,我稍微总结了一下:

  • 不答应要求,哭个不停,即时嗓子哑了也不会停止;
  • 不吃饭、不理家长;
  • 打人;
  • 给其他东西,都扔掉,不要;

 

  下面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家注意看例子的不断变化,看是否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子1:孩子起夜后,要求妈妈把拖鞋摆好,不答应就一直哭闹。

  例子2:到超市,孩子看中别人选中的一个东西,不答应就一直哭闹。

  例子3:睡前非要吃一大块巧克力,不给就在地上打滚,拉也不起来。

 

  过后,大家开始说对待任性的孩子,都是如何处理的。在这点上,好像大家观点、方法也都很“一致”,如满足、冷处理、言语威胁、训斥、绝不迁就等等。当问再次发生类似情况,孩子有无改进时,大家又感觉孩子在主宰自己,更加要挟大人,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他的坏脾气。所以,每个人都觉得好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典型例子变化1:加了处理结果。

  例子1:孩子起夜后,要求妈妈把拖鞋摆好,妈妈忍心不理,孩子哭着睡了过去。

  例子2:到超市,孩子看中别人选中的一个东西,非要,给同样的也不行,非要那个。不答应就一直哭闹,直到抱出超市。

  例子3:睡前非要吃一大块巧克力,不给就在地上打滚,拉也不起来。给其他的都扔,给半块也不行。当父母不理,就一直打滚,最后被迫妥协。

 

  说到这,家长都认为是孩子提出很不合理的要求,不立刻满足则出现哭闹、打人、打滚行为。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劝阻与意见,执意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所以,各位家长比较多的采取强硬手段,丝毫不对孩子退让,也有不少最后支持不住的,妥协了。

 

  接着,当问大家当孩子“任性”事件刚开始的时候,事前都发生过什么?或者都对孩子说过什么话?蓦然间,大家都说没有什么呀。可当一个妈妈起头后,大家也就陆续说起来,可是谁都有不对劲的感觉,不像当时的情况。于是,选了一个妈妈当宝宝,另外一个当妈妈,现场表演情景剧。呵呵,说着说着,就非常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了,每个家长都想起当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典型例子变化2:加了前因和家长说的话。

  例子1:孩子起夜后,要求妈妈把拖鞋摆好,妈妈说:“太晚了,鞋反正明天早上还要穿,夜里不摆也可以。要摆,你自己摆!”孩子说:“以前你不是都替我摆吗?”“我累了,今天我就不帮你摆了,哭我也不帮你摆!”结果孩子一直哭,妈妈未理,孩子哭着睡了过去。

  例子2:到超市,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玩具区,父母故意不往那边走。随后孩子看中别人选中的一个东西,非要,妈妈说:“不行!你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太没礼貌了!”然后强行抱入购物车,给孩子递同样的,孩子扔了,坚决要那个。不答应就一直哭闹,直到抱出超市。

  例子3:睡前,父母在说话,孩子找父母的时候,随意答应了一下。过一会,孩子就非要吃一大块巧克力,不给就哭。妈妈说:“都要睡觉了,吃甜食不好!不能给!”孩子立即在地上打滚,拉也不起来。妈妈然后拿其他东西来哄,孩子不要,开始答应给半块巧克力,也不行,一直打滚,最后妈妈被迫妥协。

 

  当问扮演孩子的妈妈,你有什么感受的时候,这个妈妈不说话了。其他人到替她说了,确实不好受,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受挫。接着问孩子在当时到底想干什么的时候,家长也敢肯定的说了,说法已经变成“难道孩子是想……”。到此,每个妈妈都认识到了,自己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太不尊重人了,孩子最后会哭闹,和自己说的话有关,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是火上浇油。

 

  说完处理和还原“任性”的场景,当继续问大家,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会任性的时候,各位家长陷入了沉思。当孩子“任性”时,家长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看其行为是否可以理解。经过较长时间的讨论,大家自己得到下面的分析结果:

 

  引发“任性”的初始原因:

  • 许多时候,没有先理会孩子前面的要求;
  • 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不让他这样做是爱惜孩子;
  • 自己先行判断孩子要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
  • 家长霸道,没有和孩子商量,直接替孩子做出决定;
  • 没有明白孩子的本意,武断地认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
  • 以前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没有在意;
  • 自己平时就比较犟;

 

  “任性”升级的直接原因:

  • 自己说话方式不好,不尊重人;
  • 孩子要这样,虽然事情不大,但我偏不让这样;
  • 当孩子哭闹时,忘记为什么开始,只针对孩子的哭闹了;
  • 突然改变规则,导致孩子不适应,如以前一直替孩子摆鞋,现在突然不帮了;
  • 孩子想遵守一些幼儿园的规定,如摆鞋,家长反而不在意;
  • 父母在孩子拒绝时,强迫他立刻服从自己的命令;
  • 生气,偏不让孩子那样做,或不听孩子的要求;
  • 自己说话太急,孩子想说,给噎回去了,孩子只好继续哭;

 

  发生下次“任性”升级的原因

  • 自己半路妥协;
  • 平时比较宠爱孩子;
  • 依然按照上面的做法做;

 

  当最后问,孩子任性到底是谁的问题时,各位家长都笑了。一位家长吐着舌头说:“难道是我造成的?哈哈哈”说完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我想,到此时,今天的沙龙任务,基本算是圆满完成了!想让孩子不任性,就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的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孩子3岁时,自我意识开展发展,4-5岁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使自己感觉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维上,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其思维发展有很大局限。同时,3-5岁的儿童会出现第一反抗期。

 

  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孩子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所以,孩子有时候是表达不清,或是受到委屈,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不理解,认为孩子要求“不合理”,又发脾气、不妥协、冷淡,孩子认为受到打击或刺激,故而只好以“任性”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较特出的是,有时候孩子会利用“任性”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3-6岁的孩子好奇心比较重,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多父母还相信天性使然,但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就任性的。因此,以合理的方式,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为人父母,要善于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不要总是到孩子哭闹了,才发现这个问题需要处理。

 

  所以,在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缘于家长的不当处理方式。换句话说,“任性”是家长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是家长的语言、动作、态度形成了一种不好的负面的作用。比如,家长没有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真正尊重、理解他,总爱拿一个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要求孩子。父母强势压制“任性”,孩子虽然可能暂时听话,但如果教育不当,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并有可能成为性格特征。

 

  需要提醒的是,确实也有不是家长造成的“任性”。第一种情况是孩子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不是任性,需要家长尽力配合的。第二种情况是,当有时候孩子表现为爱哭闹、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怕事等情况,可能和孩子缺乏一些生长必须的东西,如维生素、钙、某项内分泌失调有关,这些可以去向医生咨询。

 

  本人强力推荐我写的《必读育儿知识:关于孩子教育中的父权问题》,这是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文章,虽然长,但请各位爸爸读一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困惑,欢迎给我留言,我尽可能帮助大家解决,谢谢!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