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听话吗?孩子有界线吗?
(2011-02-25 10:12:00)
标签:
育儿界线反抗期自主性父母教育 |
分类: 儿童教育 |
界线是界定一个人的“所有权界线”,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所在,就可以预期这个人能够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现在许多父母在教育幼儿方面,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问题是,如何解决?
从发展的角度上,0-4岁的孩子,其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同时,3-5岁的儿童会出现第一反抗期。在这个阶段,对父母的反抗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反抗行为,不是父母过于严厉的管理,使孩子的自主欲望受到压制,就是父母过于溺爱,一切欲望都得到满足,反而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和行为的自主性、自由权。从实际观察上看,经过反抗期的幼儿,长大后自主性强,而未经过的,未来会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所以,孩子不是天生受规范的,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线内化为己有。
为人父母,就是在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孩子确立了界线,那你在未来教育孩子方面,就会省心许多。给孩子立界线,不是要“教育”孩子去做什么事情,孩子也不需要只会谈“界线”的父母,而是需要本身就是界线的父母。为了大家明白,还是拿3个小例子,再结合自己的做法来说。其实生活中,只要依次类推,都可以掌控的。
例1:有一天上午9点,孩子在玩玩具,你准备带孩子去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动物园),说好10点钟出发,你带孩子去的条件是,去之前需要把满地的玩具收拾好。可到了9:55,孩子还在玩,你怎么说和怎么处理?
(提示:2-4岁和4-7岁的孩子,处理方式可能会不一样。)
我想,大多数父母可能会一边催促、一边帮忙收拾,或者自己收拾了,然后按照计划出去。如果你也这样处理了,那你没有明白界线。既然你提出了要求,最后又不执行,孩子明白了,许多事情可以说了不算。以后你的其他要求,就会头痛了。
理论上说,对0-3岁孩子,不要提这样的要求。对3岁以上的,说了就要做到。本例是典型的界线,其核心是父母说话算数,且会按照事先约定进行处理。好的处理方式是:
对3-4.5岁的孩子,问其需要不需要帮忙,提示不收拾完不出去。孩子来催的时候要坚持,但可以同意一起收拾;对4.5岁以上的孩子,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准时出去,说上动物园,因为你没有收拾好,就不能带你去了,等下次吧。
特例:如果孩子这个时候玩玩具非常开心,直接放弃出去的计划,陪孩子一起玩。陪孩子玩,需要的是过程,玩什么、怎么玩,都是方式和手段而已。这点很重要,当孩子专注一件事情时,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如果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将被极大破坏。当孩子进入以学习为主导的儿童期时,成绩难以提高。
例2: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出去,见到一个脏水洼,立刻就要进去,你怎么说和怎么处理?
大多数父母都会拉住孩子,告诉他会把新衣服弄脏。其实,本例基本不算界线的问题,这样处理的也不恰当。孩子的天性是玩,没有什么新旧衣服的概念。最正确的处理办法是:如果离家近,就让孩子随便的玩,衣服脏了,回家洗就是;如果比较远,且没有带备用衣服,则提示不能把水弄到身上,否则不让玩。短时间的淋雨和衣服湿了,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只要及时换衣服就可以。
对孩子,要分清什么禁止和什么允许,千万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干净与脏,对幼儿而言,根本没有概念。所以,一般情况,只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良好习惯、危害孩子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设界线,其他不禁止。像衣服脏这种事情,等到10岁左右,孩子自己就会明白的。我女儿有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是:一下雨,我陪她到雨中和积水中玩。
例3:孩子看见墙上的插座,拿东西去捅,你怎么说和怎么处理?
对于这点,大多数父母都会正确处理,及时制止,并告诉孩子那里头有电,不能捅,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这是正确的处理,有清晰的界线。对于危害孩子生命、会对身体有伤害的事情,要禁止,但说话要平和、坚持。6岁以上,可以教其正确使用插座的方法。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想,大家应该明白如何设立孩子的界线。需要注意的是,对适应环境缓慢、情绪不很稳定的幼儿,要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和特点来适应;对负面情绪多的幼儿,要特别的耐心和爱心。对1-3岁的幼儿,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教育的重点客体“我”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确立界线的同时,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另外,可以通过各种游戏确立界线,使孩子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重要的是游戏过程,不太关注结果。通过游戏,孩子能很快地明白界线,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孩子会模仿性、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
如果来看的朋友们有什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疑问,欢迎给我留言,大家一起研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