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移民杂谈 |
分类: 生活 |
我家的饭桌上,常年上演着中美文化大战的连续剧。第一集的剧情我还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刚在一起生活,张发财总是在菜吃的差不多的时候,很严肃的问我,“这个菜你还吃不吃了?”,我不知所措,举着筷子楞几秒,调动记忆里所有资料,想理解他到底什么意思。很明显,他的问题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把剩下的菜都吃完,可我还没吃完我的饭,我如果说我还吃,就变成好像两个人抢饭吃,真是不和谐。最终我总是在错愕中不情愿的吐出“不吃了,你吃吧”6个字,看着他把盘子抱到自己身边,一扫而光。如此几次,我渐渐的生出愤怒来,这美国人也太自私了,吃饭也跟人抢,在我们中国,这种事我从来没见过,即使是穷人家饭不够吃,也是互相让,宁愿让盘子里剩最后一口菜也不会有人抢着吃的不是?本来我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被他这么一问,倒感觉是没吃饱就被迫不吃了一样。脑子这么一想,肚子似乎又饿了些,终于我忍不住,恼羞成怒了,我放下筷子,一副准备战斗的样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意思?”。
接下来会是一场关于中美吃饭用语的大辩论,发财数次重申他问我是给我优先选择权,如果我说吃,他会让给我,只有我不吃的他才会包圆。可是我怎么能说吃呢,我说了就等于我跟他抢饭吃,我是打死都说不出口的。我的申诉总是以“在我们中国”开头,我从孔融让梨讲到中国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和为贵”的原则。互相对对方的文化表示理解以后,我们又再次回到现实,指出我们几十年的生活已经将这种反应变成了条件反射。然而,事情僵持不下时,张发财眼睛一亮,拿出他的杀手锏,他说:“可是你已经住在美国,并且嫁给了美国人,所以应该是你变,而不是我。”
他说到这儿,我就无法反驳了,中国人说“入乡随俗”和“嫁鸡随鸡”,这道理我从没跟他讲过,他无师自通,拿来对付我。从那时起,中美文化大战的连续剧持续上演。但势均力敌的战斗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我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我被“成为美国人”这个致命暗器拿住了。当初是我自己要来美国,如今我来了,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完全的“中国人”,这确实有点说不通。况且除了在家里,我在外面跟人打交道也一样有同样的问题,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到处都是黄皮肤的美国人,所以没人能从我脸上看出我是个外国人。再说美国人对“外国人”这个概念不敏感,不管有没有美国护照,只要住够1年,所有人都能享受本地人的福利,例如上学,保险,报税,等等等等。换句话说,美国人不把住在美国的外国人当外人。天天想着“我们中国”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作为一个问题中年,我对这世界有很多不以为然,其中一个就是所谓的“融入社会”。所以变成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是个伪命题,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但那些跟文化相关的“潜规则”是生活在外国最有意思的游戏。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玩这个“假冒美国人”的游戏。把那些特别阻碍中国人“成为美国人”的部分找出来,各个击破。两年过去,我还真有些心得。让我一个个细说,说来以博一笑。民族主义和想批评我忘本不爱国的就请打住,别再往下看了。
假冒美国人指南一在这里
假冒美国人指南二--美国式寂寞
一个人成年以后移民国外,就好像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突然要转行打棒球。不管以前乒乓球打得好不好,死活是得从头来过了。打乒乓球时候训练的主要肌肉群,战术战略,以及对身体构造和灵敏度的要求都和打棒球不一样,有些以前的优势,反倒成了劣势。现在你一个棒球盲,还得跟人家从小打棒球的人一块玩,怎么可能是件容易事呢?
可移民与我也不全是坏处。混了半辈子,也没成为一个成功的乒乓球运动员,倒是积累了一堆的问题,为什么非得用拍子打球呢,为什么我个子高是我的错呢,为什么每打一局比赛必须要分输赢呢?如此种种,如今也不算数了。棒球能不能打好我不知道,反正在中国最后那几年,因为不按规矩打球,我的乒乓球参赛资格都快保不住了。工作的时候问题太多,说话太直,生活里又老大年纪不结婚,到处玩些不靠谱的事。如今换了国家,不用再猫着腰天天练习乒乓球战术了 ,想起这些,多少有些安慰。
另一个移民于我的好处,则是我这人对于比赛的游戏态度。好赖都是一个游戏而已,人到世上最重要是看一圈热闹,碰见游戏玩一下,玩的高兴最重要,输赢无所谓,世界上总会有玩的比你好的,和玩不过你的。多玩几种球,和玩一种球一辈子,其实也没有本质区别。
由此,我移民来美国的开头,倒也不坏。每天早上醒来,想到不用打乒乓球了,就打心眼里高兴。但高兴没两天,总归要回过头来,面对现实:棒球还是得打啊。
等我准备好了要加入打棒球的队伍,站在场边一看,才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没人跟你玩。打的好你跟不上,打的不好的也不愿意跟你玩,你连规则都不懂,不是拖人家后腿吗?
想要假冒美国人,必须要克服的第二个困难,就是"美国式寂寞。"
美国式寂寞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是美国生活的一部分。它表现在好多层面上。
首先是空间上的寂寞。美国人住的没那么密。你一来美国,突然间就见不到人了。马路上除了车,什么都没有;住宅区像是鬼城,光见房子不见人,也没有声音。在商店里也空空荡荡,即使碰见人,也都老远就让出一块空间来,好像你是一头好几吨重的大象。加油对着机器加,买菜跟收银员顶多说句你好再见,连打客服电话都是自动语音回复。你在这儿一天看见的人,说的话,可能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没过几天,你就会注意到,这是稀释了的生活。美国式寂寞从这里就开始了。
其次,是人际关系上的寂寞。我说的并不是人生地不熟,或者语言障碍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即使克服了这些问题,美国人的人际关系还是比中国人清淡的多。美国人花在社交上的时间,比中国人少太多了。这个国家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规则里,人们不需要依赖人际关系来生活,几乎任何的生活难题,都可以通过规则解决。找工作,找对象,看病,上学,衣食住行都不需要求人,大家都按定好的规则办,对规则不满意,还有专门的规则来解决你的不满意。所以美国人根本没有为了有用而与人交往的概念。美国人的人际交往,只有情感和兴趣的原因。
可是为了遵守那些规则,也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忙,忙着上学上班处理生活琐事,剩下的空余时间很少,人际交往变成了奢侈的享受。单身的时候还好,一旦结婚生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空余时间,用来跟人交往了。美国人是典型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些品质,人们以不麻烦别人为美德,就更加减少了人际交往的理由。美国人的生活,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看,是很寂寞的。
最后,最重要的,移民来美国的人,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没有共同的经历。这会让你常常感觉是个局外人,对美国人的很多话题插不上话。而且因为没有积累出从小长大的那些人际关系,朋友,亲戚,校友,同事等等,你会比普通的美国人更寂寞。美国式寂寞对于美国人就像空气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移民到美国的人,不管是从哪里移民来的,都得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还不见得人人都能走出这个阶段。学不会享受人际关系上的寂寞,让很多移民来的老人备受折磨,很多人没办法走出"中国人"的圈子。
最终,即使想要成为一个假冒的美国人,也得面对这个现实:你将永远寂寞。再也不会有人与你一起回忆过去,你的历史是一个人的历史,对别人只是故事而已。你的那些与过去相关的情感,也很难被人理解了。对于这个国家的人,你不再是"山西人"或者"70年代生人",你和土耳其人,津巴布韦人,智利人统统属于一个目录下的"外国人"。不过倒是有一个好处,对于你周围的美国人来说,你真的代表你的国家了。(这么说,好像5毛最应该移民:))
比起成为"假冒美国人"的第一章,解决眼神的问题,这第二个困难,实在是大太多的困难。但比起语言的障碍,文化上的具体差异这些融入美国社会的课题,美国式寂寞是一个简单而残酷的事实,它需要的只是心理上面对和接受的一个过程。
移民是没有回头路的旅程,谁也不能光占便宜不吃亏不是?何况,真的面对现实,经历寂寞,又会发现无数新风景。在美国几年以后,反倒觉得,以前国内的忙碌社交生活,质量并不高。大家聚在一起欢乐是欢乐了,但缺了独处时候可以反思,可以尝试很多新东西,可以享受独自一人探索世界的快乐。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而且好歹,我现在也勉强可以打棒球了。多玩一个游戏,不是很快乐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