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衡产品发布的粒度和范围

(2007-09-03 18:22:41)
标签:

IT/科技

release

granularity

产品管理

产品经理

分类: 市场营销

前文“早发布?晚发布?–产品发布的粒度”对比了Linux之父李纳斯的实践和苹果乔布斯制造iPhone时尚流行,指出在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的情况下,必须采用以用户价值为粒度(user-value-based granularity)的产品发布


本文试图进一步说明如何平衡获得用户反馈 vs. 创新保密、以及合作协同和早期口碑 vs. 制造营销事件轰动。为此请看下图:
http://ofblog.com/zhengzhi/wp-content/uploads/2007/09/release-granularity.jpg
1. 粒度和首次发布范围的关系


产品发布的粒度从小到大可以分为:改正Bug、新功能、新用户价值、创新四个梯度。其中创新指创造或发掘了以前未知的全新用户价值。


粒度其实就是用户价值的大小,也就意味着给公司带来的价值的大小。


经过思考,产品发布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为首次发布的范围,这样更确切。首次发布范围从涉及用户的规模可分为:内部用户、典型用户(Persona)、受控的Beta测试、完全开放四个梯度。


发布粒度小,往往是已知用户价值,比如模仿竞争对手。粒度大,往往是新的价值,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用户教育。


改正Bug需要大范围发布,因为Bug(错误)意味着对公司利益的伤害、意味着用户不满意,需要尽快弥补。


当发布粒度很大时(比如iPhone创新),不确定性风险也最大,所以一定要经历小范围发布,进行试错、逐步扩大发布范围。


发布粒度大时,牵扯到的价值也大,所以更加需要保密,需要防止竞争对手克隆。

如前文所说,小粒度发布一般是技术驱动,大粒度发布则是价值驱动、是产品经理驱动。


一般,发布粒度和首次发布范围的关系将按照图中从左上到右下的箭头。


2. 用户反馈 vs. 创新保密


小粒度的产品发布多是已知的用户需求,所以保密的需要不迫切,反而需要大范围的发布、通过足够多的眼睛,就可让所有问题浮现”,尽可能发现潜在问题或价值。


发布粒度大时,意味着用户价值的不确定性(价值不清、目标用户不清),所以也不适合大范围发布,那样容易导致用户反馈的混乱局面,很难把握和控制。 此外,这时大范围发布获得的用户反馈,也将成为竞争对手最好的学习材料,自己却会因为惯性而不易修正轨道,最终变成帮助对手进行试错而成为先烈。


所以不论从保护自己公司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创新试错的控制角度,大粒度的产品发布一定要从小范围开始,并严加保密。


3. 合作协同和早期口碑 vs. 制造营销事件轰动


小粒度的发布,价值已知,产业链已知,往往合作伙伴也是现有的,合作的协同很好把握。往往是技术型产品(比如操作系统),公司提前公布了产品发布的里程碑,合作伙伴事先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此外小粒度的发布,用户反馈一般是对发布产品是否满足已知用户价值的确认,一般是对竞争性公司提供价值的能力的确认和比较,比如专业性的产品评测。


大粒度的发布,意味着不确定的用户价值,意味着不确定的产业链,往往没有现成的合作伙伴,而需要“创造”合作伙伴。也就是需要说服可能的合作伙伴进 行相应的创新,往往也是高风险的创新,大家一起整合完整解决方案、实现所设计的用户价值。这时,大范围发布毫无价值,产业链需要首先看到成功案例,而合作 伙伴也会要求保密。


当大粒度的发布,通过整合几个核心合作伙伴的共同创新,通过早期典型用户验证用户价值后,成为成功案例。这时,可收获早期用户的口碑和合作伙伴的口 碑(其实将是联合营销),逐步扩大试用范围、扩大口碑,然后配合公司的大规模市场营销、制造环境威力,最终制造营销事件轰动。(可参看拙文“跨越鸿沟,引爆流行–口碑营销模型”)


总结:


发布粒度的大小,反映牵扯的价值的大小,也意味着不确定性风险的大小,由此决定如何控制发布范围。大粒度的发布,一般将经过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几个梯次的发布。


做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朋友,你们觉得本文这个模型如何?能否切合你们的实践?


Technorati Tags: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