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microsoftgenesoftware软件基因 |
分类: 随想 |
人为什么要死?为什么不能长命百岁?哲学家教育孩子们说:人若不死,最大的问题将是"每代人如何接受新变化。"
哈杜狩猎归来后,冲着父亲发脾气:"爸爸,不要磨你那些骨头了。现在我们有刀子了。"父亲很难过,他习惯了磨猛犸骨头,为什么要换呢?况且,使用这些新的刀子他反而感到困难。
当哈杜摩擦石头生火的时候,父亲用忧伤的眼神看着他,父亲觉得生羚羊比熟羚羊好吃,就像当初他年轻的时候那样。
正在这个时候,哈杜的女儿伊莎到了,她叫着说:"啊!用这样的火,需要多少时间啊!而且弄得满屋子都是烟。去我那里用电炉烤羚羊吧!"这次该哈杜难过了:知道怎样使用火,曾经使他多么的自豪啊!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602/261080.jpg
为了避免和伊莎发生冲突,哈杜扛上羚羊跟在女儿的汽车后面跑,女儿根本不可能说服他坐上这个发着噪音吐着浓烟的玩意儿。
等他们到了伊莎家,伊莎的孩子们大叫了起来:"我们刚刚订了一个比萨饼。你们知不知道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不再吃羚羊了!"
这种变化到了极致之后,人不仅仅是习惯需要改变,而是基因需要改变。"年纪大的人常常难于接受新生事物:这使他们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学习,而是上代人的基因应付新环境疲于奔命。
这是基因的疲惫。于是在造物主的仁慈的安排下,老基因消失,新基因出现了。
曾几何时,微软还是被挑战的对象,但是挑战者们一个个落得蚍蜉撼树的下场;面对微软的后发、克隆跟进、消灭的策略,竞争对手们最后只能无奈地求助于政府,倒是成功地让微软被反垄断官司纠缠数年。那时我还在微软,出来面对合作伙伴时心里颇有些不好意思。
今天,短短几年时间后,却已经有人在鸣响微软的"丧钟",Paul Graham称微软将死:
"但现在它散了,我能感觉得到。没有人会怕微软了。他们仍然很赚钱,喔对了,IBM 也是。但他们已经不是危险的公司了。"
微软现在不可怕,不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措施奏效,不是当年的竞争对手"陷害"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时代变了,软件时代结束了!Paul Graham评点道:
"他们仍然以为可以关起门来写软件。以桌面电脑时代的标准来看,或许没错。但那个时代在几年前就结束了。"
微软的软件基因出现了疲态:
- 搜索生态圈出现,完全不同的食物链,不卖软件,改卖广告了。微软一面尽力从算法、从软件上追赶Google,一面害怕着Google进入操作系统领域,Google却发现了搜索引擎的硬件基因。
- 手机生态圈,微软努力开拓多年,无奈被Nokia们严防死守。当微软极力收买小弟,拼命将Windows塞进手机时,苹果先在iPod上软硬件和内容三合一成功,然后又在iPhone上用划时代的人机工程设计,引爆了疯狂的时尚流行。人们如此痴迷iPhone和苹果,以至于可以成立"苹果教"了。
- "信息随手可得"(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的梦想倒是已经实现。也许不是梦想,而是梦魇降临。信息多得爆炸,人们要过滤信息,人们开始追问"我为什么需要信息","他们说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我们认为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22岁的Facebook创始人如是说。方军惊呼:"一夜之间,看到惊天大逆转。"下一个人际关系"操作系统"来了,它就是Facebook!
传统意义的操作系统不重要了!而曾经 Microsoft = Windows!Windows!Windows!
Paul Graham还提到一个微软的软件基因不适应症候--宽带不适应症: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高速互联网接入。通往服务器的通道越宽,对桌面的依赖就越低。"
针对宽带,我们不禁要问:宽带其实也打通了一条新的卖软件的渠道(OEM预装批发和光盘盒装零售之外的),微软的软件即服务(SaaS)策略为何迟迟不见动静呢?
想象未来,我能预见到的、能够彻底引发软件基因生存危机的变化是:软件人力资源价值急剧降低,比如如果软件生产高度自动化、如果软件人员培训周期和成本大大降低。
"人才是微软真正的最大的财产",据微软计算当微软市值达5000亿美金时,人才价值占$4000亿美金,而这里面主要是软件开发的相关人才。4000亿如果缩水一半、如果缩水到十分之一、……,微软将会怎样?
最后这个变化,我已隐约看到一些苗头:一些美国新近成功的网络创业公司没有几个员工,其中软件开发的人当然也就不多了,他们却能支持百万人、千万人级的服务;最近我看到
前一篇:亲身体验口碑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