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传媒 |
近来《夜宴》公映前遭到恶搞,冯导却不生气。有人说是冯导学聪明了,吸取了陈导的教训,没有和恶搞者“一般见识”。其实很有可能是冯导聪明到了极点,那个《真相大揭秘》可能就是他自己搞的,或者至少是在他授意下搞的,因为冯小刚的商业嗅觉一向灵敏、一向善于炒作。
有人说看过《真相大揭秘》后,“不但没有对《夜宴》形成什么坏印象,反而觉得,如果公映,我一定要去看看。你看,这个“恶搞”,成了效果极佳的免费广告。这样的“恶搞”特别好玩,我还推荐给同事和我的家人看了。”
这就是恶搞背后的商机:
- 用户/观众需要多种解读,不仅是原作的初始解读,更需要用户/观众自己的非“官方”解读或二次创作,用户/观众才是“意义与快乐的生产者”;
- 用户/观众乐于口传这种非“官方”解读,非“官方”解读的口传将是原作的极好的免费广告,将节省原作巨大的营销费用。(据朋友说一部影片的营销推广费用能占到影片总成本的60%。)
小制作《疯狂的石头》得到观众积极的口传而获得出乎意料的票房,是属于天上掉馅饼,因为他们没有主动发起观众解读和口传,也没有管理口传。
既然恶搞有免费广告作用,那么是放任别人恶搞,还是自己搞自己?
《无极》则属于完全失控,被非“官方”解读和口传淹没。在《馒头》形成了汹涌的大潮后,陈导激愤之下说出“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只能是螳臂当车!
与其放任恶搞、等恶搞形成极端负面的舆论潮流,再去反击打压,不如从一开始就予以引导,有控制地搞搞自己、骂骂自己,有人骂才有人气。至少要让恶搞多几种声音,声音多了,极端负面的恶搞的眼球总会少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