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技术探讨 |
海岛兄让我写一个博客,谈谈我对右侧支撑的理解,并要求我在今天八点二十分发出。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是8:20呢?
关于右侧支撑的问题,其实是起自 19的重心转移系列博客,今天他恰好发到第四篇。其实如果他早一点发这个第四篇,也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口水。不过我还是把我的理解发出来,因为这本是属于动力链的一部分,因为篇幅上的原因,上一篇博客把这部分内容删除了,仅保留了负能量的部分。
上杆时,右脚会感觉到来自地面的支撑力。其实这是身体旋转的自然反映,但很多人称之为重心转移。其实,无论重心是不是发生位移,这个支撑力都会出现,只是在内侧或外侧,有一些不同。当这个支撑力出现在右脚内侧时,其水平横轴的分力,抑制重心向右侧位移;其与左脚形成的扭矩,抑制身体的旋转。假如右脚不动,且右脚与右髋部形成的连线,在身体转动时保持倾角不变,则右脚内侧对地面的作用力,会随着身体的旋转不断增加大,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也随之加大。在上杆的过程中,右脚并不需要主动的蹬地动作。
海岛兄产生的不解,发生在其后的一个时段。大概是我没有表述清楚。他认为我在说,其后的右脚也是被动受力的。其实不然。对我来说,右脚在其后的发力,是我的“核心力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右脚内侧支撑已经不能支持身体的进一步旋转,开始出现回弹趋势。从此点开始,回弹与上杆方向相反,造成腰腹拧紧,并传导到手腕。这个过程就是顶点转换。外部表现为球杆在顶部趋于静止。这个回弹的起始点,就是我下杆运用力量的触发点。
第二阶段,回弹继续,并通过腰腹放大力量,直至腰腹回转基本到位。外部表现为,手腕拽动球杆缓慢加速,下杆初始阶段。
第三阶段,右膝从弯曲状态主动登直发力,右脚后跟随之抬起,左脚内侧视需要提供必要的、相应的制动力。外部表现为延迟释放开始,杆头(不是球杆)进入急加速过程。右侧下肢任务完毕。
这个过程很短暂,大概不超过1秒钟,所以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使之成为条件反射。或与左侧支撑动作合在一起,形成“自动化”。自从去年年中固化下盘动作以后,我的下杆动力系统就没有做过大的调整。有时候胯部转动超过45度,有时候出现上杆过度,但在这个系统中,都不是大问题。只要保持好右脚内侧的支撑,就一切OK。
我以前曾经用过左膝下沉式触发,还和小郁讨论过很多次,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对左膝的冲击太大,老骨头受不了啦。依靠右侧支撑力回弹触发身体回转,比较自然、节约,对身体的冲击也比较小。
我之所以反对重心右移,就在于右移的重心会造成转动的“核心力量”的减小甚至消失,进而破坏挥杆的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