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天笑97版
天天笑97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89
  • 关注人气:1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结(2)力量运用与身体平衡

(2013-12-02 17:27:24)
标签:

高尔夫

实战技巧

猫冬

体育

高尔夫是一项综合体现耐力、绝对力量、爆发力以及运动技巧的休闲体育项目。由于其综合性,所以难度大,不可预测的因素多。由于其休闲型,使得50岁以上的大叔们,甚至70岁老爷爷们,也会乐此不疲。但就核心因素来说,我认为是以合理利用身体力量为首。

 

去年冬天,和博友们热议如何运用身体力量,特别是延迟释放等技巧。今年的下场,则一直在演练并不断修正对合理运用力量的认知,尝试不同的打法组合。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固化下盘发力模式。经过初期的恢复之后,从5月初开始进入下盘动力定型,写了《首次尝试动力定型》、《难以置信地见八》等博文。这个尝试很成功。定型后的10场球,平均杆数从98降低到93。这5杆的减少,主要来自于击球的稳定性。剃头啃地等低级错误,基本消失。

 

第二阶段:尝试一号木的突破。击球稳定性提高后,一号木和长铁的距离稍短,限制了标准上的概率。发表博文《顾此失彼》《寻找合适的发力与节奏》等,选择一号木而不是中长铁杆作为距离的突破口。

 

我以前的上杆,采用四平八稳的一体化上杆模式。我一直以为,先打好下杆的发力,再研究相应上杆,或许事半功倍。所以,这次尝试是通过尽量扁平的上杆,从下到上形成发力大波浪,顶点强烈拧麻花,下杆强制动发力横扫加强烈的延迟释放。这个尝试取得了部分成功,体现在一号木的平均距离超过 250;全挥杆发力打的落点超过250,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最远距离蒙到了300

 

但是这种挥杆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挥杆路径比较扁平,内外内的趋势比较大,在容易打出小左曲且距离较远的同时,存在方向不易掌控的缺陷。对一号木来说,可以容纳一定的偏差,但对铁杆来讲,落点的精准度就很难把握。从统计的平均杆数可以看出,从93杆多,打到接近96杆。木杆、铁杆和推杆的失误增加,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第三阶段:采用分段式上杆模式(非詹式,必须明确一下),通过比较陡直的上杆,控制发力程度,提高动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精准度。这个尝试又是取得了部分成功。中短铁的精准度回来了,但一号木的距离没有了,而且还容易打出大右曲。我的开球,已经很久没有打到隔壁球道了。自从采用分段式上杆,只要一发力,多半就是大右曲,曲到隔壁球道好几次。一度我想在耳朵里塞上棉花,避免听到女球童的尖叫!

 

我采用的分段式上杆模式,可以说是分段式的极限(这一点和詹式比较相似),严格践行博友老陕的堆栈原理;从上到下分级启动,后进先出。平均杆数大体维持在94杆左右。但由于失去了一号木的距离,见8次数明显减少。

 

对我来说,分段式上杆的距离短且容易右曲,是我自身的柔韧性不够造成的。顾名思义,分段式肯定是有断点的,如何把断点打到平滑流畅,需要较好的身体柔韧性,越发力则对柔韧性的要求就越高。长杆控制难度大,所以出错的概率更高,进一步放大了柔韧性的不足。总之,我这个身子骨,打分段式有些力不从心了。

 

第四阶段:百花齐放?这还是一个摸索的阶段,没打几场天就冷了,估计到明年再说了。初步的想法是,中短铁杆采用分段式,以精准落点为主要目标。一号木以扁平一体化上杆为主,以距离为主。至于长铁、铁木、球道木,还没经过测试,打算在冬训的时候作为训练的重点。

 

今年主要是下场篇,所以总结将以实战技战术为主。陆续大概有5-6个主题,都是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或尝试,欢迎各位博友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