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看到百度数字娱乐的CAT对于百度对于未来音乐营销的篇文章。总体来说,百度对音乐的推广渠道和营销模式相对于GOOGLE来说还是比较清晰的。这当然也是因为CAT从国际唱片公司出来,对于唱片公司的需求与困惑都比较清楚。但是广告分成这种杯水车薪的收益模式对于唱片公司来说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唱片公司与新媒体之间的互搏其实最终对谁都没有好处。而新媒体是否能从自己的市场预算中拿出一部分来解决版权及帮助唱片公司做受众群的现场音乐体验,也许是更实际的办法。
今天在和一些媒体吃饭的时候聊到音乐产业的消费模式,在有一点大家有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在中国市场还没有现场音乐体验的消费习惯。中国的电影产业也曾今经历过低迷,在2000年左右一场80元的票价的电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高昂的。随着收入的增加,80元的影院消费体验对于很多人来说变成了很容易的事情,这也造就了现在影视产业的高涨。毕竟影院体验和家里的体验是无法模拟的。
而同样的,一场优秀的演唱会的体验同样也是在家里用最好的音响也没有办法模拟的。但是目前这样的体验消费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门槛,也没有真正形成习惯。而大多华语歌手的现场表现通过DVD看和现场相比也许会更好。在这一点也是造成了内地市场对于演唱会的兴趣度不高,演唱会票房难以回收的原因。而今年年初的凯莉.米洛北京演唱会却赢得了内地所有现场观众和媒体的称赞。因为她的现场魅力无法通过任何最好的DVD视频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开始慢慢多起来的各种与当地的旅游文化挂钩的各种音乐节的兴起。这种消费门槛不高的现场音乐体验与旅游体验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许多老百姓的喜欢。这一点说明了中国老百姓其实还有体验现场音乐的需求,可是如何去设置这个门槛和内容?如何能通过这种模式给唱片公司带来实际的收益?
媒体对于现场音乐体验的扶持,线上音乐与线下音乐的交互体验,也许会成为未来的主要的音乐营销模式与收益来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