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 贾福军
失眠是普通人群中存在的常见异常生命现象之一,也是医院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失眠是一个症状。但在有些情况下,某些单一出现的失眠又被看作一个单独的疾病实体,归为一种疾病。在综合医院许多临床科室中,失眠常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或成为躯体疾病症状的组成部分。但也有的失眠是独立于躯体疾病的躯体症状而存在。因此,不论是原发性失眠还是继发性失眠,有人认为不妨统称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而在心理精神科和神经科门诊,又有大量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失眠,甚或心理性失眠,这时,失眠更近于心理疾病。还有不少是精神疾病本身的症状之一。不论是躯体疾病的失眠还是心理疾病的失眠,现倾向于统称为失眠性障碍(Insomnia
Disorders)。“障碍”二字,折中地将失眠的“症状与疾病”、“躯体与心理”及“原发与继发”等特性均“统一”起来,足见失眠的复杂性。下面主要谈六个问题:
第一,
对失眠要全面地进行评估。
近年来,在对失眠的描述和评估中,人们在注重睡眠本身的数量(睡眠的长短)和质量(睡眠的深浅)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关注病人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关注病人白天的精力情况和工作状态,关注病人与睡眠有关的实际生活质量。因为存在人的个体差异,有些人睡眠时间较少,只要不明显影响其白天的精力、心理状态和整个生活质量,就不能视为病态现象,也就无须接受治疗。因此,评价一个人睡眠的好坏时,必须纳入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指标。
第二,
要充分认识催眠药物的局限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催眠药物有苯二氮卓类(BZD)和非BZD类(如唑吡坦、唑匹克隆),这些药物(尤其前者)在发挥催眠作用的同时,常有以下不良反应:①使用时限,指这类药物多不能长期使用;②成瘾倾向,主要指生理性依赖,也包括心理性依赖,非BZD类也可能有一定的依赖倾向;③戒断反应,在停药甚至减药时出现一系列生理症状和心理症状;④残留效应,在用药次日仍存在思睡、无力等症状;⑤遗忘效应,用药后短期或长期内出现记忆障碍;⑥停药效应(反跳),在停药后失眠症状比用药前更为严重;⑦其他:如唑匹克隆因其肌肉松弛作用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唑吡坦可能使部分病人出现早醒甚至抑郁症状。由于以上所述的局限性,对于慢性失眠,尤其在合并有抑郁症状的情况下,常常选择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多虑平、阿米替林等。对于顽固性失眠,在多种药物不能奏效的情况下,也可谨慎选择某些抗精神病药物。
第三,
要注意克服病人对催眠药的两大认识误区。
失眠病人对催眠药的认识常有过分厌恶和过分依赖两个极端表现。由于催眠药潜在的副作用,尤其成瘾和记忆损害等不良反应,病人往往担心一旦使用催眠药会导致永久离不开药,似乎会象对毒品的依赖那样,其实依赖性多在大剂量连续使用超过3个月后才出现。有些病人担心使用催眠药还会“刺激”大脑,造成脑损害而变“傻”,其实如发生记忆损害,也多在大剂量连续使用超过6个月后才出现,而且常是可逆性的。预测病人是否会对催眠药产生生理性依赖,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即既往是否有成瘾史(包括对烟、酒、药物及其它活性物质的依赖),是否有成瘾家族史,所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持续用药的时间(是否超过3个月),是否老年人。
过分依赖是指,病人因长期用药催眠的不断的条件强化作用,而产生的“不用药就睡不着”的自我心理暗示,对催眠药产生严重的心理性依赖,导致病人每晚强迫性、“仪式性”用药。而预测病人是否会对催眠药产生心理性依赖倾向,则主要根据病人暗示性的强弱和个性类型测量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FS:PAGE]
第四,
对不同类型的失眠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策略。
对于一过性、暂时性、境遇性的失眠,可短期使用
BZD和非BZD类。对于单纯或应激性慢性失眠,可选用BZD或非BZD,或两者交替使用,也可选用曲唑酮或米氮平,还可根据病人对抗胆碱能副反应的耐受情况选用多虑平、或阿米替林。对于伴有焦虑症状的失眠,可选用BZD,或BZD与5-HT1A受体激动剂(如坦度螺酮)合用,或BZD与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合用。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失眠,可选米氮平、或帕罗西汀、或文拉法辛、或BZD与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合用、或非BZD与SSRI合用、或BZD与曲唑酮合用,也可选用多虑平、或阿米替林。对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关键是治疗原发疾病。
停止使用催眠药时,首先对可能出现的失眠反弹现象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和解释。撤药时可采用间断用药的方式,也可在周五、周六减药,以后每1-2周减少一次。撤药过程一般需要数周(2-4周),但有时甚至需要数月。
第五,
要重视对失眠病人的心理干预。
不论何种失眠,不论在治疗的任何阶段,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持的基本内容包括:①解释失眠的一般原因;②告知用药的意图和目的,对急性失眠,用药可预防失眠慢性化;对慢性失眠,连续用药可调节病人紊乱的睡眠节律,重建正常的睡醒周期;要引导病人看重药物的阶段性或长期效应,有时需忽略药物的即时或短期效应;③告知病人所用药物的优缺点;④告知病人规避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及其可行性;⑤对失眠焦虑、恐惧的积极干预。
第六,
行为治疗是失眠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及时相治疗等对失眠都是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但因病人开始多不愿打破自己的作息规律、不愿暂时减少睡眠时间,而带来不小的操作和实施难度,因此,积极鼓励病人适应治疗过程的第一周,便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对行为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工作繁忙、工作压力较大者,有敏感、强迫、焦虑个性倾向者,有午睡习惯者,老年人,伴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躯体疾病者(有病情恶化的风险),与医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释和鼓励者。接受行为治疗的理想人群是:对医生高度信任者,对药物高度排斥者,有一定暗示性者,无午睡习惯者,无严重躯体疾病者,有家庭成员密切配合者。把握好以上两种情况,将有助于医生选择适当的行为治疗对象,从而提高行为治疗对失眠的有效率。
温馨提示:更多详情敬请关注:
健康睡眠失眠改善资讯导航:http://www.sleep114.com
新浪微博:@健康睡眠_美丽时尚
http://weibo.com/sleep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