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春秋杂谈 |
分类: 平说春秋 |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主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都城没有被楚军攻克,而曹卫两国已被晋军掌握。楚军自然全力攻宋,宋国不得已,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
这又将了晋文公一军:如果不出兵驰援,则宋国力不能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宋国降楚,则一定损害晋文公称霸中原的计划;晋国大张旗鼓地出兵,由头就是救宋,救不了宋国,晋文公的面子就没了,没有面子,怎么让中原的这些中小国家信服你晋国?因此,救宋是必需的。
但若出兵驰援,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而深入到宋国,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交战对晋军不利。很多时候争取主场是很重要的。同时这又回到了前面的问题,这又是晋军在寻求与楚军的决战,楚成王的恩怎么报?晋文公将怎样面对楚成王?为此,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
先轸有的是主意,他只用了二招就为晋文公化解了难题。他建议:把晋国占领的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宋国有了更多的土地,就会受到鼓舞,就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能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然后让宋国别老盯着晋国,也就是说,表面上别跟晋国来往,转而向齐秦两个大国求救,让宋国送二份厚礼,一份给齐国, 一份给秦国,让这两个国家去说和,请求楚军撤兵。
但这种说和是一定是让他说不成的。说成就没戏了。
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现在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国所占,那气一定是会打多处来的,一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齐、秦既然接受了宋国的厚礼,又没有办成事,他们就亏欠宋国的,他们一定会抱怨楚国不给面子、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作为报复,出兵助晋与楚国作战。这样既坚定了宋国的信心,又争取了同盟。
真的是一个妙计。
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一一施行。
正如先所设想的,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十分不高兴,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中立立场,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秦齐两国军队后来没有直接参战,但这样的大国的军队站到了对方的阵营中,本身就是巨大的威慑。
楚成王这时知道了晋文公的厉害。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令尹(宰相)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
为了说服子玉,楚成王准备了一番说辞,他告诫子玉说:“不要去追逐晋国军队!晋文公在外边闯荡十九年了,最终还能得到晋国,说明这个人不一般。这十九年,各种险阻艰难,他都尝过了;民情真假,也都知道了。这样的人物,不可小觑。”让子玉见好就收,收兵归营吧。为了保证子玉退兵,楚成王又引经据典,从理论上告诫子玉,他的话是有出处的,“《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抵挡。’这三条记载,都适用于现在的晋国。”因此,命子玉赶快撤军。
楚成王在诸侯的江湖中混了多少年了,有的是经验,仗有的是打的,不要硬碰硬,就像当年对待齐桓公一样,服软的结果,并没有使楚国弱下去,反而在齐桓公去世以后,壮大起来,甚至发展到掌控中原腹地的曹、鲁、卫。留得青山在,还能没柴烧。退一步有时可能进两步。
但是子玉却不愿退这一步。一方面他做楚国的宰相是有争议的,有人不服气。另一方面他就是瞧不上这个重耳,当初在楚成王面前非常不礼貌,因此,当时他就要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晋国公子。现在,这家伙自己找上门来了,焉有不教训他一番的理由?
也可以说他骄傲自负,不知马王爷长几只眼,反正他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坚决要求楚成王增调兵力,允许他与晋军决战。
这让楚成王犯难了,不同意吧,子玉如此求战,难能可贵,万一他取胜了呢?他也希望子玉能打胜这一仗。于是就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拨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的一百八十辆战车这样的兵力前往增援。
若敖是子玉的族名,子玉是若敖氏。派若敖兵实际是子玉的子弟兵。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准备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