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说春秋71.(晋)晋文公出兵救宋
(2019-09-05 09:57:32)
标签:
历史春秋杂谈 |
分类: 平说春秋 |
怎么办?晋文公需要拿个主意。
这样的事必须开会,听听大家的意见。俗话说,开会没大事,大事不开会。但往往说的是全体人员的大会,小会是要常开的,而且大事往往是开小会决定的。晋文公召开小会与大臣商讨解决办法。
这个时候,他身边的大臣们力主救宋。
先轸的话最有代表性,他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就在这里了。”态度非常明确。
称霸说穿了就是让别的诸侯都听你的,都给你纳贡交保护费,都做你的附庸。前提是在他们受到威胁时,你要出头。现在宋国向你伸手,你要是不管,以后哪个国家还愿意听你的?想称霸,下辈子吧。所以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既报了宋襄公的恩,也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战而胜之,则一举成霸。这应该是晋国人都明白的问题,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胆量,敢不敢出兵。
大臣们的态度很坚决。
重耳开会,一是听取对策,一是了解大臣们的态度,因为这样的决定命运的出兵,君臣一定要态度一致,尤其是决定命运的大战,一定要统一思想,态度一致,否则是不可能打胜仗的。重耳某种程度上也是要大臣的态度。
既然问题如此清楚,大臣们的态度如此坚决,那么下一个问题,怎么救?是派兵到宋国攻打楚军,解宋国之围,还是直接攻打楚国,让楚国撤军,或者通过其他办法,迫使楚军解围?
前面提到,这个时候晋国直接打楚国是不讲理的,楚国既没有惹你,又有恩于你,你怎么可以去打楚国呢?但解救宋国就是讲理的了,但仍然避免不了与楚军直接对垒,而且看上去好像是晋国在打楚国,这是不好的,怎么办?
狐偃提出了一个方案,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结为婚姻之国,不如攻打曹、卫两国。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这是围魏救赵的更早的版本。也的确是一个可行的计策,于是晋文公依计而行,准备出兵曹卫两国。
出兵前,晋文公又进行了军事组织的调教,首先扩军。晋国原来只有一军,晋献公时期扩充为两军。这时晋文公重耳又把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其次,进行了新的任命,扩充三军,就要任命三军主帅。在商量三军第一帅(元帅或主帅)、即中军将的人选时,赵衰一人就起到了晋文公组织部考察推荐干部的作用。这说明赵衰是一个有心人,把工作做到了前面。他首先推荐郤縠作三军主帅,说自己观察过,五十岁的郤縠,喜爱礼乐而重视《诗》、《书》。虽然是选军事将领,选三军主帅,但正如一千多年后陆游说的,如果真的想学诗,作个诗人,功夫在诗外。真正想做一个成功的军人,功夫在武功之外。作为主帅,必须注重礼乐诗书,因为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表率;道德礼义,是利益的基础。仅有武功不能担任三军的主帅,而由懂得诗书礼乐的郤縠充任元帅不会有问题。
赵衰也推荐狐偃等人。在赵衰的举荐下,重耳派任郤縠率领中军,让郤溱辅助他。派狐偃率领上军,让狐毛辅佐,但在赵衰的影响下,狐偃让自己的哥哥狐毛任上军主帅,自己辅助他。任命赵衰为下军主帅,但赵衰又让给栾枝、先轸。说先轸有谋,我不如他。结果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助他。
晋文公也确立了自己车驾的人选,荀林父驾驭晋文公的战车,魏犫作为车右。
新官上任三把火,晋文公新任命的三军将官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把火烧起来,这种心态有利于大战。而赵衰的举荐与谦让,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这种举荐使得人尽其才,起到了很好的整合作用;二是这种谦让不是逃避责任,而是把更合适的人放在更合适的位置,这种并非出于私心的举措,使得晋军更加团结。晋文公大战之前的这种扩军和军事干部的调整,使得晋国军队一下子兵精将广,士气高昂,具备了打胜仗的军事条件。晋楚之间的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公元前632年1月,晋国三军浩浩荡荡开到黄河边。
晋国的计划是首先攻打曹、卫,以吸引楚军。无论攻曹还是攻卫,都必须渡过黄河。过了黄河是卫国的地盘,晋国首先向卫国借路。
卫国原先在黄河的右边即西边,但这时的卫国已经不是原来的卫国了,最早分封的卫国在河南的淇县,在晋文公做国君前的几十年被狄人灭掉,后来,齐桓公帮助卫国人重建了卫国。那个卫国的国君应该是他的表兄弟,是他姑姑的儿子。但那时卫国只有五千人,已经从周朝初年的大国,变成一个小国了。为了躲避狄人,齐桓公重建的卫国从河南淇县迁到了河南滑县一带。当时的黄河在河南氾水就已经向东北方向拐了,淇县在黄河向东北流的内侧,紧靠黄河,而滑县则在河的外侧,即东面或东南面。晋文公逃亡时,曾到过卫国,卫国国君对晋文公不礼貌,这时,晋国以救宋为借口,要渡黄河,卫国卫成公不答应。晋军只好向南迂回,从南部渡河,然后攻击卫国。正月初九日,占取了五鹿(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
晋国是一月出兵,进展顺利。二月,主帅郤縠去世。晋文公任命先轸接任,先轸由下军佐升任中军帅,率领中军。任命胥臣辅助下军。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任命,让足智多谋的先轸主持军事,晋国必然打胜仗。
但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晋国是不利的,由于楚国的强大,中原的小国都依附于楚国,包括鲁国在内的一些比较大的国家也转向了楚国。鲁国甚至派公子买驻守卫国,以帮助卫国抵御晋国。但晋国进入卫国,楚国人派兵救援却没能解救卫国,鲁国人看到了晋国的强大,担心晋国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僖公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但这样必然得罪于楚国,为了两面不得罪,鲁国人就骗楚国人说:“公子买驻守卫国,还没到期就想回来,所以杀了他。”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鲁国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两强相争,在结果不明朗时,谁也不能得罪。而要命的是结果明朗了,同样也是谁也不能得罪,因为风水轮流转,晋楚两强总是在你强我弱、你弱我强的交替,作为较大的鲁国也无法进行选边,何况小国呢?
实际上,鲁国还是相当不错的了,因为,它处在中原的边缘,中间有宋国作缓冲,因此,在晋楚争霸时,可以依据宋国的风向来选择。谁能威胁到宋国它跟谁。相比之下,同样较大的宋国、郑国可就倒了霉了,朝楚则晋攻之,朝晋则楚攻之。郑宋及周边的小国饱受争霸之苦,尤其是在晋楚不敢直接交锋时,都拿它们开刀,在那样环境下,做人不难,做国难啊!中原中小国深受其苦。
所以在晋文公的晋国还没有证明自己时,中原的中小国家基本都倒向楚国,但晋国不是没有国际支持,实际上,国际形势对它也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因为虽然中小国家都倒向楚国,但齐、秦这样的大国却不是这样。秦国与晋国有姻亲,是传统友好国家,而齐国此时也受到了楚国的威胁,因此,晋文公救宋,在外交上首先要和齐国联合,晋文公与齐昭公在卫国境内敛盂结盟。
晋齐两国在卫国结盟,卫国的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但这时晋国人已经不答应了。卫成公想亲附楚国,卫国国都内的人们不愿意,于是卫国人赶走了他们的国君,来讨好晋国。卫成公离开国都住在襄牛(河南睢县)。
在拿下卫国后,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晋文公率军包围了曹国,攻打曹国国都的城门。曹国奋力抵抗,晋军士卒伤亡很大。曹国军士为了打击晋军的士气,就把晋军战死士卒的尸体堆到城墙上。
这是不人道的。
晋文公看到这么多阵亡的晋军士兵尸体,感到害怕,尤其怕影响士气。
曹国这一招比较损,但晋国有的是人才,因此,有更损办法对付曹国。这个办法就是让晋军驻扎到曹国宗族的墓地里。你晒晋国阵亡将士的尸体,我驻军曹国宗族墓地,你不仁我就不义,不信,晋国人可以把曹国的祖坟全部刨出来,暴尸军前。
挖祖坟是最损的,看到自己的先祖坟地被晋军占据,曹国人一片哀号,哀求晋国人,并应允将晋军将士的尸首放置于棺材中,送归晋营。文公同意了,但晋国人是狡诈的,就在曹国城门打开,向城外运棺材时,晋军猛攻曹国,攻破曹国都城,俘虏了曹共公。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了。
曹共公被俘,这时的曹共公已经没有了偷看重耳洗澡的雅兴,作为阶下囚,只能接受重耳这个胜利者的训斥。晋文公责备曹共公不任用僖负羁,而滥施爵赏,让数百人享受乘坐轩车的上大夫待遇,美女乘轩者多达三百人。
这不是干涉别国内政吗?
霸权就是要干涉别国内政。重耳在讲完大事,最后才说到私仇,说当年观看自己洗澡,现在罪有应得——这也许是让重耳最得意的地方。
在教训曹共公的同时,重耳不忘恩,想起了那个善待于他,给他食物与玉器的僖负羁。下令晋军士兵不许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报答僖负羁对他的施予饭食。
这时,有人不高兴了,跟随重耳逃亡的魏犫、颠颉甚至愤怒了,因为他们跟随重耳十几年,风餐露宿,受尽磨难,没有功劳,总还有些苦劳吧,这时还没有受到奖赏,他僖负羁不就一碗饭就受如此大的恩惠:“不替有功劳或者苦劳的人着想,还报答个什么恩惠?”于是,两个心怀不满的人放火烧了僖负羁的家。魏犫为此胸部还受伤。
人总是这样,忽视身边的,而重视远处的。忽视自己的部下而重视别人的部下。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但要说僖负羁仅是一餐饭就低估了他当时对重耳的意义了。实际上,很多事情无法类比。人常说,帮人要雪中送炭。僖负羁在晋文公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伸出的援手,因此,就不是一碗饭的事了,它对晋文公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不能说这一碗饭就使晋文公渡过难关或摆脱危机,但危难或落魄之中的相助对人心理的支持是巨大的,也使得晋文公永世难忘,因此,雪中送炭的一碗饭,比锦上添花的一桶金还有价值。
这样有价值的恩情反以仇报,晋文公当然会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处死这两个将领。
但是,这两个将领是跟随他二十多年的人,虽然不能说跟随晋文公的人多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少,但在他落难时仍然跟随他,就应念及旧情。这是从情感出发去考虑问题。现在,重耳已经是晋文公了,他要建立霸业,而且目前正在率兵打仗,并且下面要打一场决定命运的大仗,这个时候,与军纪、国家理想、个人命运相比,情感就不重要了。尽管如此,晋文公还是爱惜魏犫勇猛善战,是个人才,是他的保镖(车右),所以派人以慰问为名观察他的病情。如果伤势很重,就杀了他。
魏犫是一个汉子,捆紧胸膛出见使者,说:“由于国君的威灵,难道我敢图安逸吗!”说着就向上跳了很多次,又向前跳了很多次。
魏犫的表演应该是成功的,接到报告,晋文公饶恕了魏犫,而杀死颠颉通报全军。既照顾了情,也严肃了军纪。
魏犫为争奖赏在大战之前惹了祸,或许有遗传,他的孩子魏锜后来也为争位,在大战之前惹了祸,不过,这是后事了。让人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的子孙后来建立了魏国,成为三家分晋的获利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