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和亲历史唐杂谈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薛延陀的迅速崛起,当然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薛延陀人的壮大对唐的边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唐朝采取同样的手法,收编了降唐的突厥人,把他们作为对付薛延陀的一股力量,同时,在薛延陀背后扶助另一支有潜力的部族——回纥人。
回纥人有了希望。
为了管理好薛延陀人,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封真珠毗伽可汗的两个儿子大度设和突利失为小可汗﹐各赐鼓﹐用以分化薛延陀的势力。
第二年,唐太宗又有一个动作,把好不容易灭亡的东突厥国恢复,让突厥人重新建国,封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阿史那思摩,降唐被赐姓李)﹐建牙帐于河(套)南。但这个恢复建立的突厥国是大唐境内的属国,名义上使其统治内迁河套南的东突厥旧部﹐实际上是利用突厥人来限制薛延陀的向南发展。
唐太宗深谋远虑。
唐太宗派遣使者到薛延陀,告诉薛延陀人他为什么恢复突厥,他赐书给薛延陀可汗夷男说:“当年大唐灭东突厥,并不想占其土地,只想赶颉利下台。现在东突厥部众繁衍已多,按照当初的计划,安排他们回归故土。大唐册封你薛延陀可汗为大,突厥可汗为小。你在碛(沙漠)北,东突厥居碛南,不要相互抄掠,若有违反,大唐各问其罪。”
薛延陀不敢违背大唐,表面上表示谨遵大唐安排,但内心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大漠草原已是他的天下,如今要分一杯羹给突厥,他并不情愿的。另一方面,突厥灭亡时,很多突厥人逃亡到了薛延陀,成为薛延陀的部属,现在大唐帮突厥复国,重新回到草原,薛延陀担心这些部落重新投到突厥帐下。
这个担心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突厥人。因此,薛延陀暗中准备突袭突厥。为了得到大唐的支持,他也做一些外交工作,说,“天下至尊的天可汗让我们莫相侵掠,薛延陀怎敢不奉诏。但是东突厥反复难信,它没有灭亡时,连年杀中国人,动辄数以千万计。至尊破东突厥,应当收其余众为奴婢,分给百姓,可是却把它像儿子一样养活着,结果呢?突厥人却率众而反,他们都是人面兽心,绝不可信。臣受至尊大恩很重,请为至尊诛杀他们。”
薛延陀可汗夷男所说的突厥人率众而反是有故事的,由于不甘心就这么失败,贞观十三年四月,在长安的突厥贵族曾结众谋刺太宗,甚至杀了卫士数十人,但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蛮干是不会有结果的。结果是这些人全部被斩杀。
薛延陀夷男可汗很聪明地拿这个事件说事,希望能挑起唐太宗的火气。但唐太宗知道薛延陀人的企图,自然没有答应。薛延陀人怏怏不乐,这个让他们不痛快的突厥人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要等机会,以便随时消除这个即将成为对手的东突厥。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真珠可汗听说太宗想要东去泰山行封禅礼,皇帝离开京都,忙着大封禅在典,无暇顾忌它事,正是趁机收拾突厥人的好时机,他对部众说:“天子封泰山,精兵强将都跟随,边境必然空虚,我们这时攻击阿史那思摩(已归属唐朝的突厥人),如摧枯拉朽。”
他的分析的确有道理,真珠可汗(夷男)让他的儿子大度设发兵二十万,渡过漠南,攻击李(阿史那)思摩。李(阿史那)思摩有四万骑兵,这些人是弄不过来势汹汹的大度设的,只好一边向南退却,一边遣使到洛阳告急。
突厥的存在对于薛延陀人不愉快,对唐朝廷来说,却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薛延陀人突袭突厥,让正忙于大典的唐太宗非常不爽,他不能让突厥人被薛延陀人压制,于是,立即任命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组织北伐。为了彻底打消薛延陀人的气焰,唐太宗为李勣安排了四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分兵五路迎敌。李勣率北伐大军十五万人,分别从云中、灵武、凉州、营州、并州出发向叛军推进。
众位将领向太宗辞行,太宗特别告诫他们说:“薛延陀仗着他们强盛,越过沙漠南下,行程几千里,马已疲乏瘦弱。凡是用兵的道理,须是见有利迅速推进,见着不利局面迅速撤退。薛延陀不能乘思摩不防备,急速进攻,思摩进入长城以内,薛延陀兵又不立即后退;朕已敕令思摩烧掉秋草,对方粮草日益吃尽,野地中毫无所获。刚才探马来报,说他们的马啃吃树皮枝叶已经快光了。你们应当与思摩互成犄角之势,不需要速战,等到敌人将要撤退时,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定会大破敌军。”
一代明主李世民果真是一个军事高手。
李勣统帅的主力,最先赶到长城外。薛延陀可汗夷男的儿子大度设率先锋部队三万,追击李(阿史那)思摩,李思摩急撤入长城。大度设不见李思摩,派人登上李思摩丢弃的城上,朝南乱骂。那阵式应该超过足球场上的国骂了。
李勣领兵远远看见,一声令下,唐军那经过点火考验的能征善战的大军如猛虎下山直薛延陀军,杀声如雷,尘埃涨天。打仗就是打士气,就这阵式,足以让大度设害怕,唐军的骁勇,他早已风闻,不然强悍的突厥人是不会投降的。大度设赶紧止住骂声,率领薛延陀人北撤。
穷寇莫追,但这不是定律,李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抛下步兵,翻过白道山,咬住大度设,以六千对三万,一通乱杀。
大度设只能不断地向北逃亡,逃至诺真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薛延陀人见甩不掉李勣,又已经到了草原地带,索性与唐军大战一场。为了给唐军一点颜色,他使出撒手锏——步兵取胜战术,布下十多里的长阵,对付李勣。
李勣身经百战,足智多谋。他先令突厥骑兵冲阵,但大度设的步兵取胜法果然厉害,突厥兵败。李勣又令唐军骑兵突击,结果大度设万矢俱发,唐军战马多被射死。李勣大怒,步战原本就是唐军的项。命令唐军下马,执长矟(长矛)以步战对步战。唐军矟(长矛)长,薛延陀军刀短,一寸长一寸强。薛延陀人善战,唐军更是久经沙场,较量的结果,唐军很快占了上风,挑杀薛延陀军像穿糖葫芦一般,越打越顺手,薛延陀人渐渐地抵挡不住。
下棋看五步,高手就是高手。正当正面战场杀得过激烈的时候,李勣派自己的副总管薛万彻率领数千骑,冲击薛延陀牵马者。薛延陀人放弃马战,采取步战,把马交给专人看管。唐军次薛万彻把薛延陀人的马全弄到了自己帐下。
所以说李勣是大唐王朝的另一个战神,智谋多,点子毒,根本不给对手机会。等大度设兵败,力不能支、准备逃的时候,这才发现,马没了。失去战马,相对于吃了败仗又被砍去双腿,根本无处可逃。大草原上没有马最好早点投降。李勣指挥唐军追杀,斩首级三千多级,俘虏军民五万多口。只有大度设率小一部分人脱身逃走,即是如此,唐军依然不饶,唐军将领薛万彻一直追至漠北。
薛延陀人虽退回漠北,但好运气好像不在他们那一边,回去就赶上天降大雪,薛延陀人措手不及,人畜冻死者十之八九。
此次侵犯唐朝,教训深刻。
这时,太宗召见并警告薛延陀的使者,说:“我约你与东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伐。你自恃强盛,越过大漠攻击东突厥。李世勣所带的部队才几千骑,你已狼狈如此!回去告诉你们可汗:以后行事,要择善而行。”
唐太宗虽说的这么霸气,但对于薜延陀的兴起,他是高度警惕的。
唐太宗不愧为一个玩政治的诙谐高手。他一方面利用薜延陀进一步打击突厥,彻底熄灭这个骚扰隋唐边境的野火。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薜延陀做大做强,成为下一个突厥。因此,要未雨筹缪。他知道这一次打击并不能彻底解决薛延陀的问题,而未雨绸缪,提早做好防范,须拿出一个长期有效控制薜延陀的办法。实际上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有了二套方案,但这二个方案那个更好,需要让大臣讨论比较,分析利弊,然后择善而从之。
分析会上,唐太宗李世民说:北边这些游牧部落世代为边患,从匈奴到鲜卑、从鲜卑到柔然、从柔然到突厥,现在薜延陀强大起来,应该尽早拿出一个防范的办法。朕经过认真的考虑,认为有二种方法,一是选十万精兵,打击它、降服他,俘获他,可以保证百年的和平。二是按照他们的意愿,和亲,通过和亲以后的姻缘关系,拢络、操纵、控制他们,也可以保证三十年的安静。这二个都是办法,请大臣们讨论当时应当先运用哪种办法。
司空房玄龄建议说:“今大乱之后,疮痍未复,且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
唐太宗认同这种观点,他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贞观政要》卷9《征伐》)
这时正好薜延陀的首领夷男派他的叔父来献马三千匹,干什么?
谢罪、求亲。
谢罪是因为薛延陀人冒犯了大唐,而求亲则想拉近与唐朝廷的关系。
对于薛延陀人的和亲请求,唐太宗同意了,不仅同意,还选择了亲生女新兴公主,和亲薛延陀。唐太宗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克利之,岂惜一女”。(《旧唐书》卷199下,《北狄.铁勒传》)我是天下人的父母,只要对天下人有利,怎么能在乎一个女儿。
这是自汉刘邦和亲以来,第一次选择皇帝的亲闺女和亲,当然这与唐太宗的血统观有关。他以为:“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
正是这种宽阔的视野,使得李世民主动地采取和亲的政策。
这边唐王朝选择了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准备和亲,那边让薜延陀可汗夷男急急忙忙准备聘礼。虽然大唐同意和亲,但礼事是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