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和亲历史杂谈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金城公主至拉萨后,吐蕃人为公主专门建筑了一个城堡作为居住地。金城公主入藏前后三十年,这期间,唐蕃两国以和好为主,虽然也有战争,但有公主在,就有友好的媒介。金城公主以可敦的身份,发挥着外交的功能,不断与唐王朝发生书信来往。公元734年唐与吐蕃在今青海日月山与吐蕃分界立碑就与金城公主有关。因此,相对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在唐与吐蕃的关系方面经历更多,曲折更多,也有更多的史料记载。
归纳起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金城公主的影响。
一是文化方面的。史书记载,金城公主进入吐蕃后,资助于田等地的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同时,也宣传中原文化,金城公入藏后,曾要求唐朝将《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运往吐蕃。这些汉人的文化典籍对吐蕃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
有两个证据。一是迄今传世的《礼记》、《战国策》藏文译本在敦煌发现,这些汉文经典的藏文译本的发现说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汉典籍已经进入并影响吐蕃。而这些汉典传入吐蕃当与金城公主有关。正是金城公主的要求与坚持,这些汉家经典才得以进入吐蕃。第二个证据是,旧唐书·吐蕃传》说吐蕃人“重壮贱老,母振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这当然是吐蕃早期的状况,后来发生了变化,敦煌古藏文写卷中记载:儿辈能使父母、师长不感遗憾抱恨,即为最上之孝敬。认为禽兽之中之豺狗、大雕也知道报父母之恩,何况人之子乎。“不孝敬父母、上师,即如同畜牧,徒有人这名而已。让人们尊重当地礼俗,严谨行之。
有人推测这种变化,是从《礼记》中吸取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我是认同这种观点的。松赞干布也在迎接文成公主时,也赞扬羡慕唐朝的礼仪,礼仪是外在,内在的则是一种尊贵贱的精神。因此,礼仪的学习模仿必然会涉及背后的精神。
当初金城公主请求将《毛诗》、《左传》、《礼记》、《文选》各一部送往吐蕃时,就有唐朝的大臣叫于休烈的反对,说,吐蕃人却又聪明、又坚决,很善于学习,如果学习了这些书,就学习了用兵与权谋,他们将更加难以对付,这不是给吐蕃人增兵添粮吗?因此,不主张送,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说,于休烈只知道书中有权谋,有诡计,但不知道书中有忠信礼仪么?最终,唐玄宗采纳了裴光庭的意见。
二是经济方面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谷物种子、书籍和能工巧匠,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西藏高原,为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金城公主入吐蕃带去的能工巧匠更多,而且金城公主作为王妃近30年,所发生的影响可能也会更持久,因此,在经济层面,金城公主与文成公主一样,对吐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吐蕃来说,唐朝的工匠是最为重要的,它能在短时间之内提高吐蕃的科技和制作水平。因此,匠人在吐蕃一直很受重视,享受着较高的待遇,比如不用交纳赋税等。
三是外交方面的。金城公主在外交方面最为现实与重要的作用是在缓和唐蕃之间的冲突与解决唐蕃之间的矛盾方面所起的作用。在这方面,金城公主是有动作的。从正史记载来看,从金城公主进入吐蕃到去世,她与唐朝廷之间的书信往来不断。金城公主进入吐蕃不久,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唐朝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所谓的“开元盛世,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的年代。与此同时,吐蕃也进入了强盛的时代,不断的向外拓边。两个都有外向张力的王朝遇到一起,不可能不发生摩擦。
对吐蕃来说,所有的邻国都投靠了大唐国,成为大唐的属国,无形中自然对吐蕃产生某种压力。对于大唐来说,吐蕃横亘河西走廊之上,大唐通往西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刻受到吐蕃人的威胁,吐蕃人为了自保,也时刻想占据丝路上唐朝廷设置的四镇。同时,吐谷浑被吐蕃占据,吐蕃以吐谷浑旧地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使唐在西部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双方在这个方面展开军事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的来说,在河西四镇,在安史之乱以前的时代,吐蕃人基本占不到什么便宜,而在青海湖一带,海拔高,地势险,唐人基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公元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希望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内容是划分青海一带的边界,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将大论乞力徐率兵十万从河西九曲之地出发入侵唐朝。
西九曲之地原来是唐朝的地界,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但是,金城公主入吐蕃后不久,护送她的那个左卫大将军杨矩,后来做了鄯州刺史,受了吐蕃的贿赂,他利用唐中宗的感情,上书把黄河九曲之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赐予吐蕃。爱女心切的唐中宗答应了。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这块地方既肥沃,又与唐境接近,于是吐蕃把它作为进攻唐境的基地,为了防范吐蕃从此入境,唐朝没少花心思,更没少花钱用兵。
真的是得不偿失。
得到河西九曲之地后,吐蕃军就把它作为基地,袭击临洮(今甘肃岷县)、兰州、渭州(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一带,掠夺唐朝的御马。
提出把这一带土地送给吐蕃的杨矩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畏罪服毒自杀。
吐蕃对唐朝的战争,一开始是以掠夺为主,掠夺唐朝的马匹、牲畜、衣物。唐人的衣服是希罕物,所以,抓到人常常是扒光衣物,放人走。然后吐蕃人有了进步,懂得地域的重要的性,开始占地。在围困凉州时,对城内的人说,我们吐蕃人要的是城池,人可以迁往唐境。再到了后来发现,人很重要,才开始专门掠夺边民。这个时候,吐蕃人主要还是掠夺马匹。
吐蕃人进犯,唐朝必须有所回应。唐玄宗诏以薛讷为陇右防御使、王晙为陇右群牧使,在洮水之畔的武街(今甘肃临洮县东)大破蕃军。
武街之战后,唐蕃关系恶化。
公元715年到717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但这些军事行动都被唐朝击退。在军事行动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以后,吐蕃希望讲和,金城公主也致书唐玄宗请求和平。
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但这次会盟只维持了几年的和平。公元724年,唐陇右节度使王君㚟贪功,主动袭击吐蕃,献捷于长安。这令主张和平的金城公主受到了孤立,十分尴尬,甚至准备出逃外国然后回归唐朝。
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一个和亲已经15年金城公主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可以猜测情况一定非常紧急、恶劣。
出于报复,吐蕃派韦·达扎恭略于726年入侵唐朝甘州(今甘肃张掖)。次年吐蕃人又攻破瓜州(甘肃安西县东南),俘虏王君㚟之父,大掠边境而还。
外交是需要军事配合的。反之军事也需要外交的手段。好在这时唐朝正处在开元盛世,国力强盛,虽然韦·达扎恭略以此次战功威震唐朝,成为大论;但唐朝的河西节度使萧嵩使用反间计,散播韦·达扎恭略私通唐军的谣言,致使其被冤杀。韦·达扎恭略被杀后,吐蕃因缺乏良将,在此后与唐的多次战役中皆战败。这样,吐蕃又有了和的愿望。
据史书记载,墀德祖赞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朝大臣也多主张和好,说以往的交恶,都是因为“赞普年幼,是边将好功之人为之。”因此,请求答应金城公主与赞普的要求,以纾边息民为上策。于是在金城公主的建议下,吐蕃于733年与唐朝会盟于赤岭(今青海湟源日月山),双方确定了疆界并在赤岭竖立了界碑,达成和解。唐蕃边将互派人员到边境各州县,以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并划地互市。朝送给吐蕃信物缯帛多达万余匹,吐蕃送给唐朝金银宝器数百具,两边的边将也通好存问,各地聚会立盟,各去壁障,互申诚意。
这一会盟符合汉藏人民的愿望,金城公主应当起了积极的作用。几年以后,金城公主去世,唐玄宗为之哀,辍朝三日。
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导致边境贪功,得来不易的会盟,也被边将贪功而轻易破坏,金城公主的努力总归前功尽弃。
总的来说,金城公主是有作为的,由于唐与吐蕃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她要比她的曾祖姑文成公主更努力(文成公主与唐高宗同辈,金城公主是唐高宗李治的曾孙女,因此文成公主是她的曾祖姑)。但她在影响力方面远不如文成公主,世人都知道文成公主,而提起金城公主怕是没有多少人知晓。而传说中的金城公主又是一个悲情式的人物。从唐朝这方面讲,显然,金城公主有着更厉害的背景,更受重视,但历史就是这样,不在于你活着的时候的背景,而在于她离世后的影响。
那么文成公主为什么比金城公证有影响力呢?
我以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考虑。
一是和亲的对象。文成公主嫁的是松赞干布,而金城公主嫁的是墀德祖赞。一个非常有名,一个虽然在位时间不短,但历史的名声却无法与松赞干布相比。松赞干布是吐蕃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夫贵妻荣,因此,无论在吐蕃,还是在此后的中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一起千古留名。
二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都已经成为佛,成为神话人物,成为吐蕃,以后的西藏人民的灵魂深处的救世主。松赞干布是神,而文成公主是度母,也就是女菩萨,菩萨是降福于人间的,人们怎么会忘记呢。因此,借助宗教,文成公主已经永生。只是神话、佛教中的文成公主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混,我们还难还原一个真实的公主形象。
三是金城公主是后来的,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人们只记得第一,不记第二,这样赢者通吃,所谓首应效应或光环效应,把一切好的东西都归了文成公主。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也许很多事情是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一同做的,比如启蒙吐蕃人民,进行文化教化,各种工匠手艺等等,可能金城公主做得并不少,甚至更多,但一方面她晚于文成公主,另一方面,她所做的事情都归功于唐朝公主,文成公主是唐朝公主的代表,所以,金城公主的功绩也就都归功于文成公主。当然这只是推测,并没有证据。实际上,金城公主为文成公主的留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文成公主庙,就是她提议或建议修建的,因此,留存至今为人纪念的是文成公主。
总之,金城公主与文成公主一样,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和睦,做出了贡献,是我们应当纪念与感恩的。